[实用新型]一种无间隙耐磨执手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13342.1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8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赵涛;花淮南;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奥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314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隙 耐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间隙耐磨执手。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一般的执手材质为锌、铝、不锈钢或铜材质等,但是受上述材质特点所限制,执手的表面处理方式较少,外观效果单一,且外观不够美观简约;再者,现有执手的内部90°限位机构为塑料件,其传动有间隙,且不耐磨,大大缩短了执手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执手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无间隙耐磨执手,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间隙耐磨执手,包括执手柄、执手护圈、限位机构以及执手方钢,所述执手柄穿过所述执手护圈的执手孔后与执手方钢连接,所述限位机构套设在所述执手方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圆形限位片,所述圆形限位片的中部开设有被所述执手方钢穿过且内径与所述执手方钢外径相适配的方孔,所述圆形限位片的外缘周向均布有四个圆缺口,所述圆形限位片的外缘相对的两个圆缺口上各配置有一弹珠,所述弹珠配置在所述圆形限位片面向所述执手护圈内壁的端面上,所述弹珠的外径大于所述圆缺口内径;
一对与两个弹珠分别配合的弹簧,每一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执手护圈内壁上,另一端抵接在所对应的弹珠上,所述弹簧的轴线与所述执手方钢轴线平行,且所述弹簧的内径小于所对应的弹珠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执手柄和执手护圈均由ADC6铝合金材质制成。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限位片配合弹珠和弹簧来到达90°旋转目的,且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限位片与执手护圈的底面紧密抵触,达到无间隙的效果,且弹珠与圆形限位片之间为滚动摩擦,摩擦力很小,弹珠由轴承钢淬火材料制成,耐磨性大大优于普通塑料或其它材料,其传动性能好,还延长了圆形限位片的使用寿命。另外,执手柄和执手护圈均由ADC6铝合金材质制成,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可以做多种处理工艺,如喷塑、电镀、氧化处理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无间隙耐磨执手,包括执手柄200、执手护圈300、限位机构500以及执手方钢400,执手柄200的上横段210穿过执手护圈300的执手孔310后与执手方钢400连接。执手柄200和执手护圈300均由ADC6铝合金材质制成,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可以做多种处理工艺,如喷塑、电镀、氧化处理等。
限位机构500套设在执手方钢400上。限位机构包括圆形限位片510、两个弹珠520和两根弹簧530。圆形限位片510的中部开设有被执手方钢400穿过且内径与执手方钢400外径相适配的方孔511,圆形限位片510的外缘周向均布有四个圆缺口512,所以相邻两个圆缺口512之间的圆心角相差90°。
两个弹珠520分别配置在圆形限位片510的外缘相对的两个圆缺口512上,这样可以使得圆形限位片510在转动过程中受力平衡,不会因为受力不平衡而导致圆形限位片510的轴线偏离执手方钢400的轴线,影响正常传动。弹珠520配置在圆形限位片510面向执手护圈300内壁的端面510a上。弹珠520的外径大于圆缺口512内径,保证弹珠520不会穿过圆缺口512。
每一弹簧530分别与一弹珠520配合,每一弹簧530的一端抵接在执手护圈300内壁上,执手护圈300内壁上设置定位柱,弹簧530套设定位柱上,防止径向移位,每一弹簧530的另一端抵接在所对应的弹珠520上,弹簧530的轴线与执手方钢400轴线平行,且弹簧530的内径小于所对应的弹珠520的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奥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奥为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33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