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引射装置的燃气热水器节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12133.5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54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崔文智;高宽;赵瑞松;赵双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4/02 | 分类号: | F24H4/02;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重庆市沙坪***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装置 燃气热水器 节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射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带有引射装置的燃气热水器节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如今,很多传统热水器虽然都能很快加热冷水,但热水器与水管出口之间这段管路的冷水得不到加热,很多用户都将这部分冷水先放掉,白白浪费了资源,而且热水器与水管出口之间距离越长,那么热等待浪费的水资源也会越大。虽然有些家庭将这部分冷水集于浴室内容器中加以重新利用,但是占用浴室地面空间较大,且二次利用不便。此外,传统热水器在工作的前几分钟出水温度不稳定,忽冷忽热,无法满足沐浴者的舒适度。传统水回收利用系统需要额外的动力装置如水泵给系统提供动力,同时也造成浪费电能并产生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耗能的引射动力装置,将低压水引射进高压水中,并配以控制模块的水回收系统,并能保证供水温度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引射装置的燃气热水器节水系统,主要由储水箱(7)、第一止回阀(6)、第二止回阀(11)、第一电磁阀(1)、第二电磁阀(2)、第三电磁阀(12)、上限位计(8)、下限位计(9)、引射装置(13)、温度传感器(3)、温度调节装置(15)、控制模块、进出水管及三通组成。水温在未达到用户设置的温度的情况下,水进入储水箱储存,又因为引射管引射的作用,将低压水引射入高压水管,并与通过热水器的热水混合,如此循环,直到水温达到设置温度,通过控制模块开启第二电磁阀(2),出水管流出恒定温度热水。
当温度传感器(3)测得的热水出水管(4)的温度低于用户设置的温度并且上限位计(8)未测到水位信号时,控制第二电磁阀(2)处于常闭状态,第一电磁阀(1)处于常开状态。来自于燃气热水器的热水进入引射装置入口,流经管道内的节流件时,流速将在喉部处形成局部收缩,流速增加,静压力降低,于是在喉颈及引射装置进水管便产生了压差,将来自于混合室(20)的冷水引入装置并混合,温度提高后的水从引射装置出口流出。
基于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引射装置(13)尺寸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进口(16)出口(17)直径相同,与喉部直径比为2,进出口的扩散角都为15度。
基于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双文丘里管的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进口(16)出口(17)直径相同,与喉部直径比为3,进出口的扩散角都为18.5度。
基于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双文丘里管的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进口(16)出口(17)直径相同,与喉部直径比为4,进出口的扩散角都为20度。
当温度传感器(3)测得的热水出水管(4)的温度达到用户设置的温度或者上限位计(8)测到水位信号时,控制第二电磁阀(2)处于常开状态,第一电磁阀(1)处于常闭状态,水不再流经循环系统。
当下限位计(9)未测得水位信号时,第三电磁阀(12)常闭,当下限位计(9)测得水位信号时,第三电磁阀(12)常开。
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装置就能够为水回收系统提供循环动力,减少耗能,没有噪音,绿色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安装简单,可直接安装于自来水管与热水器上,使用简便,节省地面空间,出水温度恒定,使用方便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引射装置阻力系数随扩散角及收缩面积比变化曲线。
各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1.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温度传感器4.热水出水管5.储水箱进水管6.第一止回阀7.储水箱8.上限位计9.下限位计10.热水器11.第二止回阀12.第三电磁阀13.引射装置14.储水箱出水管15.温度调节装置16.引射装置进口17.引射装置出口18.引射装置喉部19.引射入孔20.混合室21.引射装置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21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