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可靠性明杆闸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6626.8 | 申请日: | 201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30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徐亮亮;杨凌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铜都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30 | 分类号: | F16K3/30;F16K27/04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莫祚平 |
地址: | 24406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靠性 闸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闸阀,尤其涉及高可靠性明杆闸阀。
背景技术
目前,闸阀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制药、冶金、煤碳、电力行业、城市给排水等行业的管路上,用于控制管路介质流通和截断,是各种流体输送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阀门之一。闸阀是启闭件,阀板沿中心垂直方向移动,向上移动为开启,向下移动为关闭的阀门。明杆闸阀是手轮带动螺母作圆周运动时,阀杆带动阀板作直线运动,从而达到阀板的开启与关闭,从而使闸阀满足启闭功能。
明杆闸阀的驱动部件主要是铜螺母(阀杆螺母),铜螺母的固定方式决定闸阀的使用寿命,铜螺母的大小决定驱动部分的的成本,铜螺母与手轮的组合决定装配的难易程度。手轮在开启和关闭转动时会和支架螺母产生摩擦,一旦摩损失效后必须更换整个支架螺母。
现有的明杆闸阀没有开度指示和限位装置,无法确定阀门全开和全启位置,过度开启容易造成人员疲惫和密封面破坏。中头密封面采取胶垫密封,这样容易造成打压时压力将胶垫移位,造成漏水和胶垫外露。阀盖和阀体均未有排气和排污孔,这样在试压时无法正确判断是否气体充满型腔和污泥排除积压在阀体型腔内。以上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明杆闸阀的工作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明杆闸阀存在诸多影响其工作可靠性的因素,为此提供一种高可靠性明杆闸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高可靠性明杆闸阀,它包括手轮、铜螺母、阀盖、明杆支架、阀杆、阀芯和阀体,所述手轮和铜螺母之间设有承压套,所述明杆支架一侧外通过螺栓固接有带有指针的指示板,所述指示板上分为开启端和闭合端,所述闭合端联动联接有行程开关,所述阀盖和阀体之间适配有O型密封圈。
上述方案的改进是所述阀盖顶部开设有排气孔,所述阀体底部开设有排污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手轮压在承压套上,手轮和承压套互相摩擦,一旦损坏就可以更换承压套;在明杆支架上面安装一个指示板,标识开启和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对应面安装限位开关,这样一旦阀芯到底关闭位置就立即停止关闭,有效保护阀体和阀芯密封面;阀体和阀盖中头采取O型圈密封连接,这样就有效控制中头密封垫移位漏水,增强了密封效果;阀体和阀盖分别开设排污孔和排气孔,排气孔有利于在试压时观看是否气体充满型腔,排污孔有利于阀门在长期使用时清除充满腔体的污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中,1、手轮,2、铜螺母,3、阀盖,4、明杆支架,5、阀杆,6、阀芯,7、阀体,8、承压套,9、指针,10、指示板,11、开启端,12、闭合端,13、行程开关,14、O型密封圈,15、排气孔,16、排污孔,17、圆形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手轮1、铜螺母2、阀盖3、明杆支架4、阀杆5、阀芯6和阀体7,所述手轮和铜螺母之间设有承压套8,所述明杆支架一侧外通过螺栓固接有带有指针9的指示板10,所述指示板上分为开启端11和闭合端12,所述闭合端联动联接有行程开关13,所述阀盖和阀体之间适配有O型密封圈14。
当指示板上的指针指向闭合端时,行程开关被触动,关闭阀芯,有效保护阀体和阀芯密封面,防止过度开启导致阀体和阀芯密封面受损。
中头密封面采取O型密封圈密封,这样就有效控制中头密封面采用胶垫导致移位漏水的现象,增强了密封效果。
为了便于试压时观察气体是否充满型腔,可以在阀盖顶部开设有排气孔15,排气孔上可拆卸式连接有螺帽,需要观察时拧开螺帽,用手靠近感知气流,或者为了保证密封效果,同时兼顾观察气体充入程度,优选在排气孔上固接有中空管体,所述中空管体的侧壁开设有圆形通孔17,当气体满溢从中空管体排出时,由于圆形通孔的存在会发出尖啸声,可以明确判断气体是否充满型腔。
为了便于清除阀体内的残留物,可以在阀体底部开设有排污孔16。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铜都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铜都流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66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质锅炉自主除尘一体机
- 下一篇:迷宫式往复炉排炉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