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04682.8 | 申请日: | 2014-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5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踏板 限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生产商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汽车的在市场的竞争力,都会不断的提高汽车的性能,从而会对汽车各个性能进行试验。其中在探索制动踏板行程与减速度关系的试验中,方法是每间隔0.1g采集几组数据,如0.1g,0.2g,0.3g至1.0g,而每种减速度值与踏板行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仅凭借驾驶员的脚感是无法准确控制到所需的踏板位置的。为了能够采集所需的减速度值,就需要将踏板位置固定,故设计了一套新式的制动踏板限位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机构、第一连杆和底座,所述底座放置于汽车内地板上,所述底座一侧设有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连接端子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连接至接触机构,所述接触机构由第二连杆和接触板组成,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杆一端,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固定于接触板一侧中心处。其中接触板另一侧面与制动踏板上的连杆相接触。通过接触板以扩大接触面积,以适应各类车型。
其中,所述底座呈矩形结构。
其中,所述底座下表面设有防滑垫。增加底座下表面与汽车内地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制动时移动。
其中,所述底座、第一连杆和接触机构均有金属制成。采用铸铁等质量较大的金属,依靠其自身重力牢牢压在驾驶室内地板上,为防止制动时有纵向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操作方便,能够满足制动踏板行程与减速度关系的试验要求,可以进行很大的角度调节,以适应试验中所需采集的不同减速度对应的踏板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具体实施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底座;
2、连接端子;
3、第一连杆;
4、第二连杆;
5、接触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踏板仅凭借驾驶员的脚感无法准确控制到所需的踏板位置的问题,提供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动踏板限位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接触机构、第一连杆3和底座1,所述底座1、第一连杆3和接触机构均有金属制成。采用铸铁等质量较大的金属,依靠其自身重力牢牢压在驾驶室内地板上,为防止制动时有纵向位移。所述底座1放置于汽车内地板上,所述底座1一侧设有连接端子2,所述第一连杆3一端与连接端子2相连接,所述 第一连杆3另一端连接至接触机构,所述接触机构由第二连杆4和接触板5组成,所述第一连杆3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杆4一端,所述第二连杆4另一端固定于接触板5一侧中心处。其中接触板5另一侧面与制动踏板上的连杆相接触。通过接触板5以扩大接触面积,以适应各类车型。所述底座1下表面设有防滑垫,增加底座下表面与汽车内地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制动时移动。
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呈矩形结构。
如图3所示,接触板位于制动踏板连杆的下方,当制动踏板连杆与接触板接触时,从而限制了制动踏板继续向下移动,达到限位效果。另外,考虑到对制动踏板限位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故当遇到紧急情况时,驾驶员只需给第一接杆一个侧向力,将限位装置踢倒,便可将制动踏板踩到底,防止意外发生。为此,接触部分的接触板应设计为带有一定弹性的金属,使驾驶员施加侧向力时,金属板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够顺利与制动踏板分离,防止意外发生。
本具体实施操作方便,能够满足制动踏板行程与减速度关系的试验要求,可以进行很大的角度调节,以适应试验中所需采集的不同减速度对应的踏板位。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46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钴基单分子磁体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陶瓷冲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