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田鲤鱼养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3076.4 | 申请日: | 2014-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0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唐洪;曹英伟;李良玉;李毅;王恒;刘福怀;陈霞;魏文燕;杨马;张小丽;王俊;龚财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16/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君士达律师事务所 51216 | 代理人: | 芶忠义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鲤鱼 养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业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稻田鲤鱼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稻田养鲤鱼是我国稻田养殖中的传统水产养殖项目之一,传统的稻田养殖方法,能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情况下,能够亩产鲤鱼40-70公斤,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由于田块的养殖水面偏低,开挖鱼沟偏浅,影响了鲤鱼的亩产量,从而导致养殖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保证水稻稳产的稻田鲤鱼养殖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利用田块边际面积增加养殖水面,提高稻田养鲤鱼亩产量。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稻田鲤鱼养殖系统,包括稻田,所述稻田面积为22.5亩,长200米,宽75米,所述稻田与田埂之间挖有环沟,所述环沟分为2层,所述环沟上层宽度为2-2.5m,坡度45°-60°,下层宽度为0.6-1m,坡度75°-90°,所述环沟深度为1.0-1.4m,所述环沟挨着道路一方设有涵洞,还包括进水管与排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排水管均与环沟相连通,所述进水管和排水管的末端均固定有铁丝制作的网盖,所述排水管通过倾斜角度调控稻田水位,能完全排完稻田中的水,所述靠近进水管的稻田内挖有暂养池,所述暂养池的长度为10-15m,宽度为8-10m,所述赞养池的深度为0.8-1m,所述靠近排水管的稻田内挖有集鱼坑,所述集鱼坑的长度为6-8m,宽度为4-6m,所述集鱼坑的深度为1.1-1.5m。
进一步优选,所述环沟从进水管到排水管有3‰倾斜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结构简单;(2)只开挖了环沟,利用稻田边际效应养殖鲤鱼,养殖水面占稻田总面积的8-10%,鲤鱼亩产量120公斤以上,水稻的产量也有保障,而且能保证稻田大型机械作业,其养殖效果明显超过传统养殖方式;(3)进水管和排水管的末端设有网盖,能有效的防止鲤鱼逃跑;(4)环沟分为2层,一是增加了水的深度,利于鲤鱼生长,二是底层环沟从进水管到排水管有3‰倾斜度,利于鲤鱼集中到集鱼坑中,便于捕捞;(5)靠近进水管的稻田内挖有暂养池,所述暂养池长度为10-15m,宽度为8-10m,所述赞养池的深度为0.8-1m,满足鲤鱼苗种培育条件。本实用新型适合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使用,主要解决了稻田养鲤鱼亩产量低、捕捞难、稻田机械作业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稻田鲤鱼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剖视图。
图中:1、稻田,2、田埂,3、暂养池,4、集鱼坑,5、涵洞,6、进水管,7排水管,8、防逃网,9环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稻田鲤鱼养殖系统,包括稻田1,所述稻田1面积为22.5亩,长200米,宽75米,所述稻田1与田埂2之间挖有环沟9,所述环沟9分为2层,所述环沟9上层宽度为2-2.5m,坡度45°-60°,下层宽度为0.6-1m,坡度75°-90°,所述环沟9深度为1.0-1.4m,所述环沟9挨着道路一方设有涵洞5,保证鲤鱼在环沟9中的通畅,还包括进水管6与排水管7,所述进水管6与排水管7均与环沟9相连通,所述进水管6和排水管7的末端均固定有铁丝网制作的防逃网8,所述排水管7通过倾斜角度调控稻田水位,能完全排完稻田中的水,所述靠近进水管6的稻田内挖有暂养池3,用于暂养鲤鱼苗种,暂养苗种时不与环沟9相通,所述暂养池3的长度为10-15m,宽度为8-10m,所述赞养池3的深度为0.8-1m,所述靠近排水管7的稻田内挖有集鱼坑4,用于鲤鱼收货,所述集鱼坑4的长度为6-8m,宽度为4-6m,所述集鱼坑4的深度为1.1-1.5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未经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30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