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加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97122.4 | 申请日: | 2014-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1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 发明(设计)人: | 许光;单晓雯;吴锋棒;张健中;王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67D7/04 | 分类号: | B67D7/04;B67D7/78;B67D7/8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加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加油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汽车数量的剧增对加油站的加油效率、加油空间、加油能力以及安全性等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N200580033644.X描述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改进加油装置。这种加油装置包括适于定位在油箱加油口颈内的接收器组件以及加油喷嘴组件。通过将出口结合入接收器组件,提供了供油箱内的气体排出的装置,并且因此减少了燃油的发泡效应。还描述了用于加油装置的各种自动切断机构,其允许操作者确信油箱已经被填充到其容量同时减少燃油溢出的有害效应。
目前我国大多数加油站采用的是加油机固定在加油岛上落地式的安装方式,加油机在罩棚支柱之间按一定的距离依次摆放,输油管路埋地从加油机的底部进入与其相应设备连接。这种安装方式压缩了加油站的有效加油空间,罩棚支柱之间的空间被作为隔离带,汽车只能从加油机的两侧进行加油,再考虑到车长和车距因素,加油站能承担加油汽车的数量比较有限;加油机的排列方式决定了汽车只能沿同一方向排队加油,加油完成后只能依次开走,因此制约了汽车加油后的协调性,降低了加油站的加油效率;另外加油机安装在地面上,当汽车停车加油时,可能会存在碰撞等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加油效率低、安全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新型加油装置。该装置用于加油站的车辆加油中,具有加油效率高、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加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油装置悬空安装在罩棚支柱上,罩棚支柱之间设有空心横梁,多个加油机箱每隔一定距离固定在横梁底部,每个加油机箱的底部安装有加油控制面板,加油枪挂在控制面板的两侧,胶管自加油机箱底部伸出后悬浮于空中,加油机箱内部安装包括电源盒、交流接触器以及主板的控制系统,机箱顶部对应的横梁内部,摆放包括真空泵、流量计的加油机主要设备,横梁外侧设有油号牌。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油控制面板呈30°向内倾斜,对称摆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油装置下方设有停车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油管道埋藏于罩棚支柱的石柱和横梁之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管道软管从加油机箱内部的两侧与加油枪相连。
本专利采用了悬空加油方式,加油装置悬空安装,加油车可以直接在加油系统下加油,比常规加油站释放了更多的有效加油空间,提高了加油站的加油能力。加油车可以以停车位的形式进行加油,即加即走,解决了常规加油站汽车加油相互等候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加油站的加油效率。整个加油装置全部悬空安装,加油管道埋藏于石柱和横梁之中,避免了常规加油站汽车加油时与加油机相碰的隐患,提高了加油站的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加油装置的示意图。
图1中,1.罩棚支柱;2.横梁;3.油牌号;4.加油机箱;5.加油机;6.加油管道;7.胶管。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新型加油装置,整个加油装置悬空安装,在罩棚支柱之间增加了空心的横梁,多个加油机箱按一定距离被安装在横梁的底部,加油机箱的底部两侧为加油面板,面板呈30°向内倾斜对称摆放,保证了良好的稳固性,加油面板可以向外开启,便于日后的维护。加油机箱内部安装电源盒、交流接触器以及主板等控制系统。加油枪挂在加油机箱的两侧,出口设在加油机箱的底部,胶管悬挂在空中。加油机箱对应的横梁内部放置了真空泵、流量计等加油机的主要设备,横梁上的油号牌也可以打开,方便日后对内部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加油管道埋藏在罩棚支柱和横梁中,汽车以45°停车位的摆放方式,在加油装置的底部进行加油,这种加油方式可以提高加油站的加油能力,加油车可以独立进行加油,从而提高了加油站的加油效率。加油装置悬空安装也提高了加油站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71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