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箱选换挡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3734.6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2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允辉;张雷博;凡则宏;岳丽姣;邹文迅;喻少高;幸振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箱 换挡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选换挡接头。
背景技术
变速箱主要分为手动、自动两种。手动变速箱通称为手动变速器,又称为机械式变速器,即必须用手拨动变速杆才能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改变传动比,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手动变速的优点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制造和维护成本低廉、传动效率高。在车辆的正常驾驶过程中,频繁的选换挡操纵对于驾驶员来说是一项必备的驾驶操作,所以舒适的选换挡性能对于缓解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乐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在变速箱选换挡摇臂上的接头为圆头,中间设置有实心的橡胶缓冲垫,通过接头中心的金属圆环与摇臂的销轴连接配合,带动软轴的推拉操作进行变速箱选换挡。随着对选换挡舒适性的要求提高,现有选换挡软轴接头结构无法对选换挡过程所产生的冲击进行有效的缓冲,因此就需要设计一种具有良好缓冲效果的选换挡接头来提升选换挡舒适性,同时减少因选换挡受力过大时选换挡接头的损坏对行车安全造成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箱选换挡接头,通过在选换挡接头的缓冲胶垫上追加空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缓冲胶垫不能对换挡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进行有效缓冲,从而影响选换挡舒适性的问题。同时空腔还可以减少选换挡受力过大对选换挡接头所造成的损坏,增加选换挡接头的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速箱选换挡接头,包括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包括外层金属环、中心金属环和两个金属环之间的缓冲胶垫;所述缓冲胶垫上沿中心金属环的轴线方向至少设置有两个上下贯通的空腔。
优选地,所述空腔以中心金属环的轴线为轴心形成弧形环,且所述弧形环的两端设置有凸起。
优选地,所述弧形环的两边间隙为2±0.5mm。
优选地,所述凸起向内呈包围状设置在所述中心金属环的四周。
优选地,所述凸起为圆形,且所述凸起的边缘与所述弧形环边缘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空腔的顶面低于所述中心金属环的顶面。
优选地,所述外层金属环上设置有卡爪,且所述卡爪与所述缓冲胶垫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选换挡接头,在现有选换挡接头的缓冲胶垫上增加了空腔,通过空腔的伸缩特性对换挡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进行有效缓冲,可以提高选换挡舒适性。同时空腔还可以减少选换挡受力过大对选换挡接头所造成的损坏,增加选换挡接头的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进一步地,空腔以中心金属环的轴线为轴心形成弧形环,且弧形环的两端设置有凸起,有利于通过弧形环向外侧分散换挡时的应力,减少换挡冲击对舒适性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地,弧形环的两边间隙为2±0.5mm,有利于通过对弧形环间隙的优化,调整缓冲胶垫的结构变形量,提高接头本体的缓冲效率。
进一步地,凸起向内呈包围状设置在中心金属环的四周,有利于对任意方向进行选换挡操作所产生的应力起到分散作用,进一步减少缓冲胶垫的变形,增加缓冲胶垫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凸起为圆形,且凸起的边缘与弧形环边缘相连接,有利于将施加在弧形环上的应力分散到圆形凸起上,能够使空腔全方位吸收换挡时作用在缓冲胶垫上的应力。当换挡应力过大而造成空腔上的弧形环完全压缩时,圆形凸起还留有一部分空间,可以让过大的应力向外分散而不至于对空腔产生破坏,增加缓冲胶垫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空腔的顶面低于中心金属环的顶面,有利于中心金属环上选换挡摇臂销轴的安装与维修。
进一步地,外层金属环上设置有卡爪,且卡爪与缓冲胶垫相连接。有利于通过卡爪安装和固定缓冲胶垫。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速箱选换挡接头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速箱选换挡接头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速箱选换挡接头装配图。
上图中标记:
1、接头本体 2、外层金属环 3、中心金属环
4、缓冲胶垫 5、空腔 6、弧形环
7、凸起 8、卡爪 9、选换挡摇臂
10、销轴 11、软轴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37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