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燃油离线再生处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0331.6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4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震;祝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6/00 | 分类号: | B01D36/00;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陶芾 |
地址: | 20012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油 离线 再生 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燃油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燃油离线再生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抗燃油广泛使用在电力设备中,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类物质,其氧化稳定性和安定性很差,在其使用过程中易出现酸值升高、颗粒污染度增加等现象,必须对其进行再生处理,延长抗燃油的使用寿命,保护用油设备的安全。抗燃油再生装置是一种用来储存吸附剂和使抗燃油得到再生的装置(使油保持中性、去除水份等)。
目前的离线再生装置主要是分离模块处理单元,如脱水设备与精滤、离子交换再生装置、物理吸附装置与油泵是分别安装。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带来深度高效的处理效果。市场上所有的处理设备对抗燃油所有控制指标的处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部有效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离线时使用,当抗燃油运行时出现水分超标、酸值超标的问题时也能投运的离线处理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燃油离线处理设备,包括油箱,所述油箱与离子交换过滤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离子交换过滤器的出口与一脱水设备的入口连接,所述脱水设备的出口与一精滤设备的入口连接,所述精滤设备的出口与一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进口连接,所述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出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其中,所述离子交换过滤器中设有离子交换树脂滤芯。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设有高效物理吸附滤芯。
其中,所述油箱与所述离子交换过滤器间设有齿轮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再生方式处理原理是离子交换,处理中会产生等当量的水分。如果采用传统的脱水设备、精滤和极性树脂并联运行的连接方式,在运行中经过极性树脂再生处理后会产生大量水份进入油箱,油箱中的水运行时就会被带入伺服阀,从而导致运行的抗燃油水分超标。本实用新型连接方式不仅可以在离线时使用,当抗燃油运行时出现水分超标、酸值超标的问题时也能投运。由于脱水设备放在离子交换过滤器(即极性树脂)之后,在经过极性树脂后产生的水分能通过脱水机进行及时的去除。
通过运行再生的原理分析后,得到的上述处理设备连接方式为先极性树脂再脱水设备、精滤、物理吸附的串联运行方式,对于油品的水分、颗粒度、酸值、氯离子、体积电阻率等所有控制指标超标的问题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离子交换过滤器,配置离子交换树脂滤芯,可保持设备低酸值、提高体积电阻率,有效地去除油液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酸,对于泡沫特性、空气释放值不能有效处理的指标,采取高效物理吸附树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离子交换、物理吸附滤芯能够恢复降解的磷酸酯,延长油液使用寿命。
离子交换过滤器和脱水设备串联布置,采用小排量优质齿轮泵,流量1.4L/min,有效保证离子交换、物理吸附装置的性能发挥,最后通过精滤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箱,2-离子交换过滤器,3-脱水设备,4-精滤设备,5-齿轮泵,6-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抗燃油离线处理设备,包括油箱1,所述油箱1与离子交换过滤器2的入口连接,所述离子交换过滤器2的出口与一脱水设备3的入口连接,所述脱水设备3的出口与一精滤设备4的入口连接,所述精滤设备的出口与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6进口连接,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6出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油箱1与所述离子交换过滤器2间设有齿轮泵5.
基本流程是:磷酸酯抗燃油从油箱出来,经过齿轮泵5,经过离子交换过滤器2中的树脂(如极性树脂),再经过脱水设备3,再经过精滤设备4,再经过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6、最后返回到油箱1中。离子交换过滤器2中可以配置离子交换树脂滤芯,有效地去除油液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酸。物理吸附滤料过滤器6中配置高效物理吸附材料,有效去除泡沫特性等离子交换树脂滤芯难以去除的污染指标。
通过运行再生的原理分析后,得到的上述处理设备连接方式为先极性树脂再脱水设备、精滤、物理吸附的串联运行方式,对于油品的水分、颗粒度、酸值、氯离子、体积电阻率等所有控制指标超标的问题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03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