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入式双面出光LED背光源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9967.9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63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郭震宁;林木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F21V19/00;F21V2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入式 双面 led 背光源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源,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双面出光LED背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LED光源具有体积小、功率低、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半导体照明、汽车用灯、信号显示、显示器背光源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LED背光源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边框等几个部分,在中大尺寸背光源模组中布置方式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
侧入式背光源模组,即将线状或点状光源放置在经过特殊设计的导光板的侧边做成的背光源。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又可做成单边式,双边式,甚至三边式,四边式。其核心部件是导光板,导光板底面光散射点阵的分布决定导光板的出光性能。
目前,LED光源模组多为单面出光的形式,为了实现双面出光,一般采取以下的方法:
第一种:如授权公告号CN 201739845 U所公开的两面发光背光源,其包括LED光源(1)、导光板(2)及具有聚光作用或增光作用的增光膜(3);其特征在于:导光板(2)具有上、下表面,在上、下表面上分别制有对光线起反射和/或折射作用的凹凸状花纹;LED光源(1)设置在与导光板(2)上下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增光膜(3)分别贴于导光板(2)的上、下表面。这种一块导光板两面出光,出光较为不均匀、出光效率低也较低。
第二种:如授权公告号CN 201621556 U公开的一种双面发光背光源,包括一个胶框,在胶框的一侧边的中部,固定有多个LED,其特征在于:在胶框内设有出光口指向第一方向的第一导光板和出光口指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导光板,在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的出光方向设有膜板,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设有一层双面反射型反射膜,利用反射膜的高反射率来提高亮度。这种背光源中两块导光板相对放置,使用同一个线型光源,光效率较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双面出光LED光源模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面出光LED光源模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光均匀、光效率较高、出光亮度较高的侧入式双面出光LED背光源模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侧入式双面出光LED背光源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面的LED灯条光源、用于封装LED灯条光源和导光板的中框支架,每一导光板上设有出光面和至少一个入光面,出光面对应设有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面为导光面,导光面上设有导光网点,两块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导光面相对放置,每一所述入光面对应设有一条LED灯条光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LED灯条光源为一排LED灯珠
较佳地,所述入光面为一个,两个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LED灯珠设在同一条铝基板上。
较佳地,所述中框支架内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的两侧壁形成支撑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之间形成出光通道,所述LED灯珠位于出光通道内,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与容纳槽的底部之间形成容纳所述铝基板的条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台和所述第二支撑台相对面均设有反光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采用两块导光板,每块导光板各设置一条LED灯条光源,每条LED灯条光源除了为对应的导光板提供光源,还可以为相邻的导光板提供光源,从而提高了背光源模组两面出光的亮度和出光效率;当LED灯条光源的光从入光面进入时,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网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提高出光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导光板 11-出光面
12-入光面 21-铝基板
22-LED灯珠 3-中框支架
31-第一支撑台 32-第二支撑台
3-条形槽 34-反光膜
13-导光网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9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