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构主动控制中的超磁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8967.7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4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洁;刘红军;董晓马;刘洪波;贾燕;潘春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H02N2/06 | 分类号: | H02N2/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项丽 |
地址: | 45005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主动 控制 中的 超磁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结构主动控制中的由超磁致驱动系统和被控结构共同构成的超磁致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控制的精度成为结构振动控制发展的瓶颈,尤其对于微振动,对结构控制的精度有更高的要求。通常提高控制的精度往往是通过提高驱动震动的驱动器本身的精度,整个系统复杂的交互作用往往被忽略,而这些动力因素往往制约着控制精度,使得理论控制精度与实际控制精度有偏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结构主动控制中,考虑了整个系统内的复杂交互作用、而将由驱动系统和被控结构构成的超磁致系统进行一体整合衔接的超磁致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结构主动控制中的超磁致系统,包括超磁致驱动系统和与所述的超磁致驱动系统相连接并在其驱动下动作的被控结构,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发出控制信号的控制器和在所述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驱动所述的被控结构动作的驱动器,所述的超磁致系统还包括检测所述的驱动器的输出力并转换为力传感信号的力传感器、检测所述的被控结构在所述的超磁致驱动系统的驱动下产生的位移并转换为位移传感信号的位移传感器,所述的力传感器的输出经过力信号微分转化回路反馈连接至所述的驱动器,所述的位移传感器的输出分别反馈至所述的控制器和经过位移信号微分转化回路反馈连接至所述的驱动器,所述的超磁致驱动系统还包括对所述的控制器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在加载时出现的偏差进行补偿的补偿器,所述的补偿器的输入与所述的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的补偿器的输出与所述的驱动器相连接。
所述的位移传感信号反馈连接至所述的补偿器。
所述的力信号微分转化回路包括与所述的力传感器相连接的第一微分器、与所述的第一微分器相连接的第一增益电路,所述的第一增益电路的输出与所述的驱动器相连接;所述的位移信号微分转化回路包括与所述的位于传感器相连接的第二微分器、与所述的第二微分器相连接的第二增益电路,所述的第二增益电路的输出与所述的驱动器相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超磁致系统实现了考虑多个环节复杂交互作用,对整个系统的各部件动力耦合模型进行一体整合衔接,使得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控制系统实际模型更为接近,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超磁致驱动控制系统的精度,而控制精度的提高将会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在微驱动控制系统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超磁致伸缩作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超磁致系统的驱动器的力电磁模型流程图。
附图3为考虑被控结构与驱动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超磁致系统的模型流程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超磁致系统的模型图。
以上附图中:1、外壳;2、超磁致伸缩棒;3、导杆;4、预紧螺栓;5、碟簧;6、垫片;7、冷却通道;8、外壳侧壁;9、上端盖;10、下端盖;11、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89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电压的逆变电源电路
- 下一篇:马达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