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83169.5 | 申请日: | 2014-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7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燕;刘亮;黄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F5/14 | 分类号: | E03F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孙海波;郭平平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水 检查井 智能 装置 | ||
1.一种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包括沉淀箱(3),该沉淀箱(3)座装在检查井(1)底部,该沉淀箱(3)底部内侧装有一块挡板Ⅰ(31),该沉淀箱(3)上方装有拦截箱(2),该拦截箱(2)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连接,所述侧面包括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该拦截箱(2)的底部、前侧面、后侧面、右侧面均为包括网眼的拦截网,拦截箱(2)前侧面和后侧面的右方分别装有导轨Ⅰ(27)和导轨Ⅱ(28),该导轨Ⅰ(27)和导轨Ⅱ(28)之间嵌装挡板(26),拦截箱(2)上方装有卡座,其特征在于:挡板(26)中部配做至少一只浮子,将浮子嵌装或焊接方式固定在两侧装有导轨的挡板(26)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拦截箱(2)的左侧面为开放口,以便于漂浮物进入所述拦截箱(2),该拦截箱(2)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入水管(12)和出水管(13)之间预留一定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拦截网(2)为穿孔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板的孔径为0.5-1c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26)采用不锈钢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浮子和挡板(26)为一体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 浮子的体积大小根据浮子和挡板(26)的质量确定,即 其中v浮子代表浮子的体积,m浮子代表浮子的质量,m挡板代表挡板的质量,ρ流体代表检查井1中流体的密度,对于雨水检查井(1)来说ρ流体取80-90℃时水的密度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Ⅰ(31)距沉淀箱(3)右侧面与左侧面的间距为1:2,该设计增加了沉淀箱体左侧入水端的体积,使挡板左侧箱体水位上升,以便于延缓水流速度,增加泥沙或其他大密度杂物的沉积效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拦截箱2的左侧面装有活动板(21′),活动板(21′)采用轻质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拦截箱(2″)的左侧装有左侧板(21″),该的高度为左侧面高度的一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Ⅰ(31″′)距沉淀箱(3″′)右侧面与左侧面的间距为1:1,
12.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箱(3″′)包括顶盖,且顶盖与沉淀箱(3″′)箱体之间通过合页(32″′)连接,关闭时上方放置拦截箱(2″′)。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拦截箱(2″″)设置在紧挨入水管(12″″)的检查井左侧壁,且拦截箱(2″″)的上表面与入水管12″″的最低平面在同一水平面,拦截箱(2″″)侧面包括插槽(25″″),该插槽(25″″)与将拦截箱(2″″)与沉 淀箱连接在一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Ⅰ的数量为两块,且左侧的挡板Ⅰ距检查井左右两侧的间距比例为1:3,右侧的挡板Ⅰ距检查井左右两侧的间距比例为3:1,挡板采用常温下密度为0.9×103kg/m3的耐水材料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Ⅰ倾斜设置,倾斜角为20°-70°。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为浮球,该浮球的体积为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采用选用铝合金或钛合金或PA塑料板或PC塑料板或聚四氟乙烯板或玻璃纤维板或碳纤维板中的一种。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雨水检查井智能截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采用选用铝合金或钛合金或PA塑料板或PC塑料板或聚四氟乙烯板或玻璃纤维板或碳纤维板中的两种材料混合制成或三种材料混合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316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