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1984.8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7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汤惠明;顾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系统能效检测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6 | 分类号: | H02K5/16;F16N11/00;F16N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006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高压 电机 停机 注排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空-空冷却高压电机轴承不停机注排油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高压电机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空-空冷却高压电机的市场占有率更远远大于防护式高压电机,而且还分卧式和立式两种安装方式。由于空-空冷却高压电机非轴伸端有外风扇和风罩,无法实现在轴承外盖上、下端直接注排油。在轴承外盖上、下端注排油的传统结构已无法满足不停机注排油的要求,并且这种传统的注排油结构还不能涵盖立式高压电机和左出线高压电机的注排油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更高、使用场合更广泛的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油装置和注油管,排油装置和注油管均与轴承外盖连接,注油管末端设有油杯;排油装置通过连接板与机座侧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注油管与轴承外盖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排油装置包括把手,把手与把手轴一端连接,把手轴另一端位于所述轴承外盖内;套管套设于把手轴外侧靠近把手一端,无缝钢管也套设于把手轴外侧,且无缝钢管一端位于套管内,无缝钢管另一端位于轴承外盖内;把手轴位于轴承外盖内的末端设有圆板,无缝钢管与套管连接端内部设有套筒;套管上设有腰形槽,腰形槽一端与横向槽贯通,圆柱销设于腰形槽内且与套筒连接;无缝钢管上设有安装板,安装板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机座侧板固定。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连接板与机座侧板通过螺栓相连。
优选地,所述无缝钢管位于所述轴承外盖内的一端上设有储油槽,所述无缝钢管位于所述套管内的一端上设有排油槽。
优选地,所述排油槽与所述套管上的横向槽轴向对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对电机进行注油时,不用停机,使用油杯将润滑脂通过注油管注入轴承外盖内,即可对电机轴承进行润滑。当电机无需排油时,即处于制动状态时,圆柱销卡于套管的腰形槽中。当排油时,转动把手,圆柱销从套管的腰形槽一侧转动到另一侧的工作状态位置,再拉动把手,圆板将废油脂从储油槽挤到排油槽处,此时无缝钢管上的排油槽正好与套管上的横向槽对齐,从而排出废油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简单紧凑、安全可靠、加工方便,通过油杯可直接向轴承室注油,通过转动并拉动把手即可实现排油状态由制动到工作的转换,实现不停机对电机进行注排油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通用性强,并且适用于立式高压电机和左出线高压电机,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F-F剖视图;
图3为排油装置示意图;
图4为图3中D-D剖视图;
图5为图3中K向视图;
图6为无缝钢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F-F剖视图,所述的空-空冷却高压电机不停机注排油结构包括轴承外盖1、排油装置2、注油管3、油杯4、连接板5和机座侧板6等。排油装置2与轴承外盖1连接,注油管3一端连接油杯4,注油管3另一端连接轴承外盖1,注油管3与轴承外盖1通过螺纹连接。对电机进行注油时,不用停机,使用油杯4将润滑脂通过注油管3注入轴承外盖1内,即可对电机轴承进行润滑。排油装置2通过连接板5与机座侧板6连接。如果是左出线高压电机,只需调整注油管3与排油装置2的安装位置即可。
结合图3和图4,排油装置2包括圆板7、无缝钢管(20x1.5)8、安装板9、套管10、把手(CMx32)11、套筒12、圆柱销(D5x12)13和螺栓(M6x16)14等。把手11与把手轴17一端连接,把手轴17另一端位于轴承外盖1内,套管10套在把手轴17外侧靠近把手11一端,无缝钢管8也套在把手轴17外侧,且无缝钢管8一端位于套管10内,无缝钢管8另一端位于轴承外盖1内,把手轴17位于轴承外盖1内的末端装有圆板7,圆板7位于无缝钢管8内。无缝钢管8与套管10连接端装有套筒12,套筒12位于无缝钢管8内部。结合图5,套管10上开有腰形槽,腰形槽一端与横向槽贯通,圆柱销13位于腰形槽内且与套筒12连接。无缝钢管8上装有安装板9,安装板9、连接板5与机座侧板6用螺栓14相连并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系统能效检测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系统能效检测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19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的机壳散热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生物质燃料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