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拆装沉积物捕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6860.0 | 申请日: | 2014-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5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浩达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B63C1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拆装 沉积物 捕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洋或湖泊水体中沉积物沉降捕获装置,具体是一种易拆装沉积物捕获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海洋或湖泊水体中沉积物沉降捕获工具,大多底端连有笨重重物,用于固定沉积物捕获器位置,同时亚克力管通常通过匝圈直接与水平支架焊接,收集样品时需要将沉积物捕获器连同重物一同提出水面,沉积物捕获器为一固定整体,体积较大,使得工作量大,在稍小船体上操作极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样装置与重物分离、易于拆装和结构分离的沉积物捕获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拆装沉积物捕获器,包括浮标、浮球、绳索、沉积物捕获器、重物和重锤,所述浮标通过绳索分别与重物和浮球相连,所述重物用于固定采样位置,所述浮球另一端通过绳索与沉积物捕获器相连,所述沉积物捕获器通过绳索串联,底端连接重锤,使得沉积物捕获器保持垂直,所述沉积物捕获器包括垂直支架、水平支架、平衡装置、透明亚克力管、锁扣和匝圈,所述垂直支架两端焊接不锈钢圈,便于串联,通过焊接与两条水平支架相连,所述水平支架通过螺纹与平衡装置相连,用于保持沉积物捕获器水平,末端通过锁扣和匝圈与透明亚克力管相连,所述锁扣包括插头、插销和卡槽,所述插头一端与匝圈焊接,另一端插在卡槽内,通过插销锁住,所述卡槽含有两个插口,另一端与水平支架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浮标通过绳索分别与重物和浮球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沉积物捕获器通过绳索串联,底端连接重锤,使得沉积物捕获器保持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平支架(4-2)末端通过锁扣和匝圈与透明亚克力管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插头插在卡槽内,通过插销锁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沉积物捕获器,将采样装置与重物分离,工作量明显减少,沉积物捕获器本身通过锁扣连接易于拆装、结构分离,使得单人在小船上便可以方便、快捷完成海洋或湖泊采样任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沉积物捕获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沉积物捕获器结构图;
图3为沉积物捕获器连接部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易拆装沉积物捕获器,包括浮标(1)、浮球(2)、绳索(3)、沉积物捕获器(4)、重物(5)和重锤(6),所述浮标(1)通过绳索(3)分别与重物(5)和浮球(2)相连,所述重物(5)用于固定采样位置,所述浮球(2)另一端通过绳索(3)与沉积物捕获器(4)相连,所述沉积物捕获器(4)通过绳索(3)串联,底端连接重锤(6),使得沉积物捕获器(4)保持垂直,所述沉积物捕获器(4)包括垂直支架(4-1)、水平支架(4-2)、平衡装置(4-3)、透明亚克力管(4-4)、锁扣(4-5)和匝圈(4-6),所述垂直支架(4-1)两端焊接不锈钢圈,便于串联,通过焊接与两条水平支架(4-2)相连,所述水平支架(4-2)通过螺纹与平衡装置(4-3)相连,用于保持沉积物捕获器(4)水平,末端通过锁扣(4-5)和匝圈(4-6)与透明亚克力管(4-4)相连,所述锁扣(4-5)包括插头(4-5-1)、插销(4-5-2)和卡槽(4-5-3),所述插头(4-5-1)一端与匝圈(4-6)焊接,另一端插在卡槽(4-5-3)内,通过插销(4-5-2)锁住,所述卡槽(4-5-3)含有两个插口,另一端与水平支架(4-2)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收集样品时,只需将通过绳索(4)与浮球(2)相连的沉积物捕获器(3)装置提到水面,将锁扣(4-5)打开逐个拆下亚克力管(4-4)收集样品,收集完后将锁扣(4-5)锁死放入水中继续采样,工作量明显减少,使得单人在小船上便可以方便、快捷完成海洋或湖泊采样任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浩达,未经周浩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68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微动特性的车载目标识别系统及其识别方法
- 下一篇:异型支撑用ON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