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心离合装置和具有上述离合装置的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75028.9 | 申请日: | 2014-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2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跃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跃岩 | 
| 主分类号: | F16D43/06 | 分类号: | F16D43/06;H02K7/10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朱新颖 | 
| 地址: | 31802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心 离合 装置 具有 上述 电动车 变速 驱动 轮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离合器,特别是一种离心离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特别是一种具有上述离合装置的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
背景技术
驱动轮毂所用的变速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子式无级控制器变速,另一种是机械式变速。电子式无级控制器变速能获得从0至电机的最高转速,有很好的变速曲线,但是它所输出的转矩大小直接与电机的输入电流大小变化相一致;在电压不变时,电机负载越大所需电流也就越大。机械式变速分为有级变速式和无级变速式。
机械式变速能获得不同大小的输出转矩;即在输入电流不变时,通过机械式减速能使转矩增大,或者增速时使转矩减小。关于机械式变档驱动轮毂的相关文献较多,如中国专利文献记载的电机换向增矩轮毂[专利号ZL200420107261.5;授权公告号CN2738458Y]、电动车轮毅动力输山装置[申请号200910305629.6;公开号CN101618685A]、电动车变档驱动轮毂[申请号201110217964.8;申请公布号CN102410317A]、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申请号201410119255.X;申请公布号CN103840604A]。
其中申请人申请的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申请号201410119255.X;申请公布号CN103840604A],电机与轮毂钢圈之间减速箱减速传动或通过离心式离合器同速传动。申请人通过大量试验发现上述结构的变速驱动轮毂仅能将变档速度设定14km/h以下;若变档速度设定值超过14km/h,则导致离心式离合器无法结合,并发出刺耳的噪声。而市场要求变速驱动轮毂在更高速度时进行变档,如18km/h,显然上述离心离合器和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离心离合装置,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适合应用在变速驱动轮毂中且能使驱动轮毂在更高速度时进行变档的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能在驱动轮毂更高速度时进行变档的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离心离合装置,包括具有连接板和棘轮的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的一侧设有具有内圈和外环的同步离合单元,内圈与连接板固定连接,外环与棘轮固定连接。
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包括电机和具有端盖的轮毂钢圈,轮毂钢圈内设有减速箱,其特征在于,本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还包括上述离心离合装置,同步离合单元结合转速低于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结合转速;离心离合装置的连接板与电机转子边盖固定连接,外环与端盖传动连接;内圈与减速箱的输入轴传动连接。
电动车加速时,电机转速逐渐升高,当电机转速低于同步离合单元结合转速时,同步离合单元与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均处于分离状态,电机与轮毂钢圈之间通过减速箱减速传动。
当电机转速处于同步离合单元结合转速与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结合转速之间时,同步离合单元处于结合状态,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处于分离状态,电机与轮毂钢圈之间通过同步离合单元传动,轮毂钢圈转速提高,由此可知棘轮的转速也提高;换言之,同步离合单元能缩小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中连接板与棘轮之间转速,进而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能在更高转速下实现结合,因而实现电动车变速驱动轮毂在更高速度时进行变档。
当电机转速高于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结合转速后,同步离合单元与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均处于结合状态,电机与轮毂钢圈之间通过棘轮棘爪离心离合单元传动。
在上述的离心离合装置中,所述同步离合单元为机械式离心摩擦离合器或为电磁离合器。
在上述的离心离合装置中,所述机械式离心摩擦离合器还包括若干根呈条状的摩擦块,摩擦块绕着内圈轴线周向均匀设置,摩擦块的一端与内圈摆动连接;摩擦块的一端部外侧具有当摩擦块的另一端向外摆动后能与外环内侧面相抵靠的凸起;每根摩擦块与内圈之间均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摩擦块的中部相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内圈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跃岩,未经李跃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50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速热式智能座便器
- 下一篇:自动延时控制的复叠制冷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