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低压互感器的RFID标签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74308.8 | 申请日: | 2014-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6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柳青;张璨辉;谈晓妍;解玉满;郭丁荧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青 |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 |
| 地址: | 410007 湖南省长沙市雨***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低压 互感器 rfid 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计量设备领域,特指一种适用于低压互感器的RFID标签。
背景技术
电压互感器(Potential transformer 简称PT)是用来变换线路上的电压,目的主要是用来给测量仪表和继电保护装置供电,用来测量线路的电压、功率和电能,或者用来在线路发生故障时保护线路中的贵重设备、电机和变压器,因此电压互感器的容量很小,一般都只有几伏安、几十伏安,最大也不超过一千伏安。
目前,对于电网管理部门及电网运营机构而言,数量极为庞大的互感器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便,并没有一种较为快捷、方便的形式对其进行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操作简便、可靠性好的用于低压互感器的RFID标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低压互感器的RFID标签,包括RFID芯片单元和壳体,所述RFID芯片单元安装于壳体中,所述壳体由第一聚乙烯柔性层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通过折叠闭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聚乙烯柔性层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有粘接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聚乙烯柔性层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之间的连接处设有一个以上的易折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低压互感器的RFID标签,利用RFID设计,结构简单紧凑、操作简便,能够实现对互感器的有效管理,大大降低了管理上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且能够避免金属面的影响,大大提高电子标签的读写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前背面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后正面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后背面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
1、RFID芯片单元;2、壳体;201、第一聚乙烯柔性层;202、第二聚乙烯柔性层;203、易折部;3、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于常规的RFID标签均被应用于外界环境中,如在空气和纸质界质中均可以获得较好的读写性能,但是将其贴于金属后是不能工作的。传统的抗金属标签一般为硬纸封装,厚度比较厚,而且不能打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低压互感器的RFID标签,包括RFID芯片单元1和壳体2,RFID芯片单元1安装于壳体2中,壳体2由第一聚乙烯柔性层201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202通过折叠闭合而成。
RFID芯片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或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本实施例中,第一聚乙烯柔性层201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202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有粘接层3,利用粘接层3可以方便的将本发明的标签粘贴于互感器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聚乙烯柔性层201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202之间的连接处设有一个以上的易折部203,利用易折部203可以方便的实现折叠与封装。
通过上述结构,形成了可打印的抗金属柔性标签,在互感器金属铭牌的工作环境下能够获得很好的读写性能。通过使用第一聚乙烯柔性层201和第二聚乙烯柔性层202,配合PET和铝质天线,获得在互感器使用环境的共振频率:920~925Mhz。该材料具有降低电磁波被金属表面吸收的功能,在UHF频段内,电磁波的返回强度远大于普通的RFID标签,而且标签整体厚度仅为 2mm。另外,该标签可以使用RFID打印机在线打印和编码,方便客户的使用流程。本发明的标签解决了互感器资产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物流管理、资产防盗方面的技术支撑。利用RFID标签全球唯一序列号的优势、无线远距离读取的优势,通过设计理念和方法达到在互感器上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青,未经柳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43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