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旱地区植物水肥保持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20372551.6 申请日: 2014-07-07
公开(公告)号: CN204070020U 公开(公告)日: 2015-01-07
发明(设计)人: 崔健;逯非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分类号: A01G29/00 分类号: A01G29/00;A01G13/02;C05G3/00;C05G3/02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郝瑞刚
地址: 100085***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干旱 地区 植物 水肥 保持 系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水肥保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旱地区植物水肥保持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植被覆盖率低,春秋季节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切实有效的干旱地区植树造林的方法非常必要。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黄沙土型丘陵、风大沙多,年降水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当地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西北干旱地带植树造林实践表明,裸露的山体像人一样需穿衣戴帽,只有给山穿上衣服,才能减少风雨对山体的侵袭破毁,于是在植被稀疏、风大沙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林木难以成活的山上,采用了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主的“穿鞋、戴帽、扎腰带、贴封条、铺毯子”的方法。

“穿鞋”:为防止山底、河床河沙、干沙移动,人们在山底、河两岸营造防护林,密植灌木,就像给人“穿鞋”。

“戴帽”:为固定沙丘,人们又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树苗结绳压条,在山头上“戴帽”。

“贴封条”:在半山坡营造环形防护林,以减弱风力,当时人们形象地说是“扎腰带”。为有效地封沟壑、堵洪水,便在风蚀沟沿,沙梁交叉地带密植造林,即“贴封条”。

“铺毯子”:为防止沙层较薄的地带水分蒸发,人们以“铺毯子”的形式种植多年生牧草。

山坡“鱼鳞坑”。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人们总结出“松树保土带根成活高,杨树浸泡充分发芽早、柠条打顶成型好,沙棘沾浆不能水,苜蓿早播能捉苗,自办苗圃投资少”,“生土熟土两边分,一提三踩疏展根、一坑两水不放松”等传统植树造林方法口诀。

卫毅等提出“干旱地区植树方法”,其由袋装技术、穿孔技术、客土技术、滴灌技术组成。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应对不同的地理条件开发的技术,延续了传统的“栽种-浇水-补苗”的方法,灌溉方式以传统的漫灌和滴灌方法为主,不仅灌溉成本高,而且由于成活率低,补苗的成本亦居高不下。

“干旱地区植树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旱地区定植树木成活率的问题,但是其也有一定弊端。第一,已经定植并且成活的苗木,无法使用该项技术;第二,苗木根系包裹过程中易使根系受伤;第三,薄膜包裹的根系在外界水分条件良好时不能第一时间吸收水分,被根系吸收的水分占径流和下渗的比例降低;第四,该方法不能有效提高地温,对于西北干旱地区地温低的情况没有改善。

客土技术虽然解决了在多种土壤条件下植树的问题,但是该技术成本较高,且植树成活率不高。

综上,现有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见旱即灌、不惜成本、费水费肥、成活率低。据调查,以山西省右玉县为例,3年生以下的人工林每年需浇水4-5次,每年每亩灌溉成本约5000元,三年成活率约60%。如当年生油松每棵价格约15元,补苗成本每年每亩约600元。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穿鞋、戴帽、扎腰带、贴封条、铺毯子”等措施都延续了“栽种-浇水-补苗”的方式,其灌溉是以传统的漫灌和滴灌方法为主,不仅灌溉成本高,而且由于成活率低,补苗的成本亦居高不下。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旱地区植物水肥保持系统,包括均匀分布在植物周围的肥料坑,每个所述肥料坑内均填埋有经尿素溶液浸泡过的草把,所述肥料坑上方覆盖有地膜,所述地膜在对应肥料坑的位置开有浇水口,浇水口处覆盖有土壤。

其中,所述草把为作物秸秆或杂草,所述草把外缠绕有麻绳,所述草把与麻绳外部包裹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上开有若干小孔。

其中,所述浇水口处铺有瓦片,土壤覆盖在瓦片上面。

其中,所述肥料坑包括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地膜和草把保护层均为聚乙烯薄膜。

(三)有益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25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