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模块化可调节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60606.1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8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程昆;张怀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国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模块化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模块化可调节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今社会里,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越来越收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行各业,如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工业废热可以加以回收和利用。但是由于各种热源因负荷不同,现场条件的随时变化以及废热温度的不同,会给热能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阻碍,如何能够设计一种可以随着热源的参数变化而随时调节换热的设备,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模块化组装,按照热负荷随时进行调节改变设备换热能力的新型模块化可调节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模块化可调节换热器系统,包括一侧与热源相连的吸热部分和一侧与冷源相连的放热部分,吸热部分与放热部分分别由数量相同的多个换热单元并联组成,吸热部分的换热单元出口至放热部分的换热单元进口之间由第一热媒管道相连,放热部分的换热单元出口至吸热部分的换热单元进口之间由第二热媒管道相连,每一换热单元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热媒管道连接的第一换热管道和与第二热媒管道连接的第二换热管道,吸热部分的换热单元通过第一热媒管道和第二热媒管道相连构成多个循环回路,每个循环回路中放热部分的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管道上设置有压力表、调节阀,第二换热管道上设有阀门,吸热部分换热单元的第一换热管道上设置有阀门,第二换热管道上设有调节阀、压力表,第一热媒管道上设置有排气阀,第二热媒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泵、给排水阀、温度计,吸热部分热流体出口处设置有温度计。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进行模块化组装,各换热单元之间并联连接,各自有独立调节系统,能够独立调节热媒流量、流速、压力等参数。
2、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热媒的蒸发量、冷凝量、流速、压力等参数,调节设备的换热能力,已达到适应冷热源之间换热量的变化,以达到高效充分回收利用热能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时监控热源流体通过吸热部分后的温度,通过阀门调节改变设备换热量,控制热媒冷端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防止一定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的露点腐蚀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可调节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热源,2—放热部分,3—压力表,4—调节阀,5—排气阀,6—第一热媒管道,7—冷源,8—温度计,9—吸热部分,10—调节阀,11—压力表,12—温度计,13—给排水阀,14—循环泵,15—第二热媒管道,16—阀门,17—阀门,18—换热单元,19—第一换热管道,20—第二换热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可调节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吸热部分9的一侧与热源1相连,放热部分2的一侧与冷源7相连。吸热部分9与放热部分2分别由数量相同的换热单元18并联组成,吸热部分9的换热单元18出口至放热部分2换热单元18进口之间由第一热媒管道6相连,放热部分2换热单元18出口至吸热部分9换热单元18进口之间由第二热媒管道15相连,每一换热单元18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热媒管道6连接的第一换热管道19和与第二热媒管道15连接的第二换热管道20。吸热部分9的换热单元18通过第一热媒管道6和第二热媒管道14相连构成多个循环回路,每个循环回路中放热部分2换热单元18的第一换热管道19上设置有压力表3、调节阀4,第二换热管道20上设有阀门16,吸热部分9换热单元18的第一换热管道19上设置有阀门17,第二换热管道20上设有调节阀10、压力表11。第一热媒管道6上设置有排气阀5,第二热媒管道15上设置有循环泵14、给排水阀13、温度计12,吸热部分9热流体出口处设置有温度计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国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国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0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