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57885.6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0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正彬 |
主分类号: | F24J2/05 | 分类号: | F24J2/05;F24J2/24;F24J2/46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中供热 太阳能 热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具体的是包含有新型集热管的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光热量将水加热的设备,其通常包括储水用的水箱和吸收太阳光热量的集热管,水箱和集热管内部存储有传热介质。对于家庭用户一般使用小型的紧凑式太阳能热水器,对于学校,旅馆等用水量较大的用户,通常都采用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传统的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其包括多个集热模组,每个集热模组都包括中间的联箱和与其连通的集热管,每个联箱都与集中储水箱连通,集热管对称的分布在联箱两侧。集热管为玻璃真空集热管,其结构为双层玻璃制成的杯状结构,其中内管和外管之间为真空,内管内的空间为介质的存储空间,传热介质是吸收太阳光热量,并且将热量携带到用户端的物质,例如,水,防冻液等。
热水器工作时,集热管吸收太阳光热量将传热介质加热,并且汇集到各个联箱中,然后再通过管道汇集到集中储水箱供用户端使用。由于集热管内部介质存储空间内始终存储有传热介质,而这部分介质无法到达用户端使用,对于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由于安装的集热管多,这样造成的大量热量浪费。此外集热管内存储的水越多,要达到循环的温度所需要吸收到热量越多,尤其是一些尺寸较大的集热管,集热管和储水箱之间要形成循环会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不改变集热管受热面积的条件下,可以使介质快速升温形成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集热管内存储的传热介质容量,减少热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集中供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包括联箱、集中储水箱和集热管,所述联箱包括内部的水箱,所述水箱上设置有联箱进水口和联箱出水口;所述集中储水箱包括储水箱循环出口和储水箱循环进口;至少一个联箱的联箱进水口与储水箱循环出口连通,且其联箱出水口与储水箱循环进口连通,所述集热管包括玻璃真空管,所述玻璃真空管为双层玻璃构成的杯状结构,玻璃真空管一端为集热管封闭端,另一端为集热管开口端;玻璃真空管包括内部的玻璃内管,玻璃内管内的空间为介质存储空间,所述介质存储空间内还设置有硬质内管,所述硬质内管靠近集热管封闭端的一端为内管封闭端,硬质内管另一端为开口结构的内管开口端,在所述硬质内管内设置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外围尺寸小于硬质内管内部尺寸,所述填充体与硬质内管之间设置有定位部件;所述水箱的侧面与至少一组成对的集热管的内管开口端连通,所述成对的集热管分布于水箱左右两边,所述内管开口端的高度等于或高于内管封闭端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体为柱状结构,填充体的外径小于硬质内管内径;所述填充体靠近所述集热管封闭端的一端为填充体底端,所述内管封闭端和填充体两端均为弧形,且填充体底端小于内管封闭端。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件为衔接件,所述衔接件两端分别与填充体和硬质内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件为设置在填充体侧面位置的定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包括环形圈,所述环形圈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弹性圈,所述弹性圈沿圆周均布,弹性圈的一部分抵靠在硬质内管内表面,另一部分抵靠在填充体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联箱进水口、储水箱循环出口、联箱出水口和储水箱循环进口所处的高度从低到高依次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热水汇集管和冷水汇集管,所述集中储水箱与多个联箱连通,多个联箱平行且排布成行,所述热水汇集管从左至右依次连通每个联箱的联箱出水口,所述冷水汇集管从左至右依次连通每个联箱的联箱进水口,所述储水箱循环进口与热水汇集管连通的位置为热水出水节点,所述储水箱循环出口与冷水汇集管连通的位置为冷水回水节点,所述热水出水节点设置在离集中储水箱最近的联箱处,所述冷水回水节点设置在离集中储水箱最远的联箱处。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侧面开设有热管孔,与热管孔连接设置有内管插接部,内管插接部与内管开口端尺寸相适配,且内管开口端与内管插接部插接在一起,所述内管开口端与内管插接部之间设置有插接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外围包裹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靠近内管插接部的位置开设有玻璃管插接部,玻璃管插接部的开口尺寸与所述集热管开口端的外围尺寸相适配,且集热管开口端插接于玻璃管插接部内;所述玻璃真空管上靠近集热管开口端的外圆周面与玻璃管插接部内侧面之间还设置有橡胶弹性圈,所述橡胶弹性圈截面为L形,L形的一端伸入玻璃管插接部内,L形的另一端抵靠在保温层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硬质内管的外径与玻璃内管的内径相适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正彬,未经刘正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78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