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57489.3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3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冈田健;冈田忠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21/14 | 分类号: | H02K21/14;H02K1/27;H02K1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蔡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马达的定子通过树脂进行模制成型而形成机壳。存在一种在内部内置有转子的模制马达。这样的模制马达具有优异的定子防水性、在马达驱动时针对定子的振动的防振性以及防噪音性。
关于模制马达,例如有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060772号中所记载的马达。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060772号中记载的马达公开了一种转子、模制定子、一对滚动轴承通过模制定子与托架支承的结构。
关于马达的驱动方式,一般来讲进行用于逆变控制的PWM驱动控制。近年来,为了满足对马达的高效化的要求,在马达的驱动电压被高电压化的同时逆变器的载波频率被设定得较高。通过利用了该高频率的载波的PWM驱动控制,在马达的轴产生的轴电压增大。并且,存在于支承轴的滚动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电位差变大。因此,在滚动轴承容易流过电流。如此,在滚动轴承产生火花。其结果是,由于该电流,有时会产生被称作电蚀的轴承的损伤、劣化。
为了解决这样的电蚀问题,具有以下这种马达。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060772号所记载的马达中,环状的转子的树脂磁铁、轴与树脂部一体化。树脂部使用的树脂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热塑性树脂。环状的转子的树脂磁铁以及轴通过树脂部而被一体化,而树脂磁铁与轴之间绝缘。由于树脂磁铁与轴之间这样绝缘,因此转子整体的静电容量减小,轴电流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滚动轴承的电蚀的发生。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060772号所记载的转子的结构中,为了增大树脂部相对于轴的固定强度,树脂部具有以轴为中心沿半径方向呈放射状配置的轴向的多个肋。与此同时,在肋间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空洞。因此,树脂部的结构变得复杂,因而存在转子的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日本公开公报第2012-060772号所记载的转子的结构为树脂部以夹持磁铁的轴向的上下两端面的方式而充填的结构,存在转子相对于轴的固定强度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马达,其包括:静止部;以及旋转部,其被支承为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旋转,旋转部具有:轴,其沿中心轴线上下延伸;以及树脂部,其固定于轴;圆环状的转子磁铁,其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树脂部,静止部具有:一对轴承,所述一对轴承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电枢,其与中心轴线同轴配置;以及马达壳体,其将电枢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内部,树脂部包括:轴固定部,其固接于轴;以及连接部,其连接轴固定部和转子磁铁,所述马达的特征是,转子磁铁具有从径向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夹持部,夹持部具有上侧夹持部和下侧夹持部,上侧夹持部和下侧夹持部夹持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上侧夹持部的轴向长度与所述下侧夹持部的轴向长度分别比所述连接部的轴向长度小。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具有从径向最外端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缺口部,所述夹持部在比所述缺口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覆盖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在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具有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在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面具有浇口痕迹。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在所述轴固定部的径向侧面具有锥形部。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在所述转子磁铁的径向内周面具有锥形面。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轴的径向外侧具有螺旋槽。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沿径向呈放射状配置的肋。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树脂部由热固性树脂成型。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在模制马达的树脂部,通过使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被转子磁铁的夹持部夹持,改善转子磁铁相对于轴的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轴承托架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部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部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组件的制造过程。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部的制造过程。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74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极推挽强扭矩节能电动机
- 下一篇:修边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