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及相应的车辆启动装置、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52641.9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1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马自刚;梁超;杨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11/08 | 分类号: | F02N11/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左燕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起动机 启动 保护装置 相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保护领域,涉及车辆起动机的保护,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以及相应的车辆启动装置、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启动性能为评判车辆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车辆起动机的电源直接与蓄电池相连接,具体连线如图1所示,当需要起动车辆时,首先利用钥匙开启START挡位,使起动继电器通电闭合,进而使起动机接通电源起动。
由于起动机电源端与蓄电池直接相连接,因此,在插入钥匙起动时,电流会高达200A-400A ,高电流就会产生高热量,容易造成点火开关中触点粘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起动机将一直连通,电源线持续通大电流,就会使导线烧蚀,造成起动机起动线路故障。
此外,除了点火开关触点粘连外,电源线束因外部磨损、碰撞出现短路时,也有可能造成蓄电池搭铁,引起导线烧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它改变了蓄电池与起动机一直连接的状态,当需要起动车辆时才使蓄电池与起动机的电源线相连接,而当起动完成后,断开蓄电池与起动机的连接,避免起动机电源线短路的危险,提高车辆的起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上述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车辆启动装置,及相应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包括电源端、点火信号检测端、起动机电源线接地检测端、控制输出端,以及通信端,所述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电源端连接蓄电池的正极,点火信号检测端连接点火开关,起动机电源线接地检测端连接起动机的电源线,控制输出端连接控制起动机的起动继电器,所述起动继电器串接于起动机的通电回路中,通信端与车辆ECU相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管脚作为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电源端,连接蓄电池的正极;所述控制器的点火信号检测管脚作为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点火信号检测端,直接连接点火开关的START挡;所述控制器的电源线检测管脚作为车辆起动机启动装置的起动机电源线接地检测端,通过起动机电磁开关连接起动机的电机。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控制器的起动机离合开关电源控制输出管脚作为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控制输出端,通过起动继电器连接起动机电磁开关,同时控制输出端还包括控制蓄电池电磁开关的控制输出管脚,所述控制器的电磁开关控制输出管脚通过蓄电池电磁开关线圈连接蓄电池的正极,蓄电池电磁开关线圈的常开触点串接于蓄电池正极与起动机的电源线之间;所述控制器的两个信号通信管脚作为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通信端,并通过CAN总线与车辆ECU通信端相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器的限定:所述控制器为P87C597型号的单片机。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所述车辆起动机启动控制装置与车辆ECU相连的CAN总线上设有用于显示起动机电源线故障信息的显示仪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启动装置,它包括起动继电器、起动机、蓄电池,还包括前述结构的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所述蓄电池的电源输出端连接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所述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控制输出端通过起动继电器控制连接起动机。
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了一种车辆,它包括上述结构的车辆启动装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蓄电池与起动机之间设有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因此蓄电池与起动机不直接相连接,仅在车辆需要启动时才会连接,保证蓄电池及电源线的安全同时起动机正常启动后断开对起动机供电线路的供电,进一步保证起动供电线路的安全,防止蓄电池被烧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有效保护起动机和蓄电池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车辆的起动机。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起动机启动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所涉及车辆起动机启动保护装置的电路原理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26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机塔筒连接结构
- 下一篇:带自排水系统的油水分离器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