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除湿转轮与蒸发冷却结合的空调机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51332.X | 申请日: | 2014-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7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 发明(设计)人: | 黄翔;董晓杰;申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4F3/147 | 分类号: | F24F3/147;F24F3/16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除湿 转轮 蒸发 冷却 结合 空调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除湿转轮与蒸发冷却相结合的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在中等湿度及高湿度地区,由于新风中含湿量较大,故需要经过除湿后才能送入房间内。除湿转轮由于能连续地运行且没有复杂的输送管路,因此被广泛用于干燥工业用的空气或其他气体,尤其是用于具有低成本热源或废热可用于再生吸湿剂的地区。此外,除湿转轮在使用过程中还具有电能消耗较少的优势。
蒸发冷却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且经济的冷却方式,能大幅度降低用电量,满足用电高峰期对电能的要求。
人们常常把房间的热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样不仅会造成热污染,还会白白的浪费热能。其实,排风中含有大量的余热或余冷,若能利用排风中的余热或余冷来处理含湿量较大的新风,就能够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耗,进而减小机组负荷。由于除湿转轮的再生区需要一定的热能才能运行,而太阳能又能产生热量,利用太阳能产生的热量对除湿转轮的再生区进行加热,就能使除湿转轮一直运行下去。将太阳能、除湿转轮及蒸发冷却技术相结合,就可以集合几种技术的优势,比传统的空调机组更加节能,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除湿转轮与蒸发冷却相结合的空调机组,不仅可以实现夏季供冷和冬季供热两种模式,还可以降低机组的能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太阳能、除湿转轮与蒸发冷却相结合的空调机组,包括有机组壳体,机组壳体内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两个风道;
下风道内:机组壳体相对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送风口,第一进风口与送风口之间按新风进入后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袋式过滤器、除湿转轮的空气处理区、表冷器、转轮式换热器的新风侧、间接蒸发冷却器及送风风机;
上风道内:机组壳体内按二次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转轮式换热器的排风侧、第二风阀、太阳能加热盘管、除湿转轮的再生区及排风风机,排风风机对应的机组壳体侧壁上设置有排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除湿转轮与转轮式换热器均呈立式设置于上风道和下风道之间;
除湿转轮上形成空气处理区和再生区;转轮式换热器上形成新风侧和排风侧。
送风风机上方对应的机组壳体侧壁上设置有检修门。
袋式过滤器,包括有矩形的镀锌框,镀锌框上连接有多个由长效静电无纺布制成的过滤袋。
间接蒸发冷却器,包括有换热管组,换热管组的上方设置有布水装置,布水装置的上方与上风道连通,且连通处设置有二次风风阀;
换热管组的下方设置有集水箱;换热管组与集水箱之间形成二次空气流道,集水箱通过供水管与布水装置连接;供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水泵。
换热管组由多根水平设置的换热管组成。
二次空气流道对应的机组壳体侧壁上设置有二次空气入口。
第二风阀与太阳能加热盘管之间形成风室;
风室上方对应的机组壳体顶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
太阳能加热盘管外接有太阳能板。
第二进风口内设置有第一风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内设置有转轮式换热器,可将室内的冷(热)量充分利用,还能利用间接蒸发冷却器处理后的二次空气来冷却转轮式换热器,降低了机组能耗。
2.当不需要制冷时,除湿转轮停止运行,利用太阳能加热盘管可以提供家庭用热水以及给房间供热。
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内采用了袋式过滤器,袋式过滤器具有结构紧凑,尺寸合理,安装及操作简单、方便,占地面积较小的优点,能对新风进行很好的过滤。
4.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中,经间接蒸发冷却器处理后的二次空气进入到机组壳体内的上风道中,与进入上风道内的新风混合,用于给转轮式换热器降温;而且可以通过风阀来调节新风与二次空气的配比,以达到最佳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适用于中等高湿度地区及对房间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除湿转轮与蒸发冷却相结合的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除湿转轮与蒸发冷却相结合的空调机组内袋式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未经西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13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