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带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6518.6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0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陈维开;王效勇;房俊华;陈龙;王华;袁陈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开创建(北京)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带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使用功能改变、抗震需求提高和建筑老旧等原因,目前大量的在用建筑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固或修复,而其中建筑用梁是直接受力构件,因此也往往需要进行加固和修复。钢筋混凝土梁、木梁和砖石梁目前主要加固方法有粘贴钢板法、粘贴碳纤维板法和粘贴碳纤维布法。这些方法均需要对梁进行较为严格的表面处理,施工工序较多,而且加固后梁还容易发生粘贴材料与梁表面之间的剥离破坏,更主要的是这些加固技术仅仅是增加梁的受力元件,无法对加固梁本身受力性能起改善作用,属于被动加固范畴,加固效果具有较大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带加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带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用梁和粘贴在所述建筑用梁上的钢板带,所述钢板带沿所述建筑用梁方向粘贴固定;
在沿所述建筑用梁方向,每隔400-500毫米安装一道钢带箍,所述钢带箍绕所述建筑用梁的周向闭合将所述钢板带和所述建筑用梁封闭在内,所述钢带箍用打包扣封口固定。
优选地,沿所述建筑用梁方向,每间隔350毫米安装一道钢带箍。
优选地,所述钢板带材质为普通钢、不锈钢、碳纤维或者铝合金。
优选地,所述钢板带用环氧砂浆粘贴在所述建筑用梁上。
优选地,所述钢带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钢带层、第一粘合剂层、中间加强层、第二粘合剂层和第二钢带层,所述中间加强层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和纬纱均为高强度复合纱线,所述高强度复合纱线包括芳纶纤维和碳纤维。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带层的厚度为0.4~0.6毫米,所述第二钢带层的厚度为0.6~1.0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带加固装置通过钢带箍绕所述建筑用梁的周向闭合将所述钢板带和所述建筑用梁封闭在内,这样不需要对建筑用梁进行较为严格的表面处理具有加固效果好、施工方便、耐久性好、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带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带加固装置中钢带板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实施例供一种钢带加固装置,包括建筑用梁1和粘贴在所述建筑用梁上的钢板带4,所述钢板带沿所述建筑用梁方向粘贴固定。
在沿所述建筑用梁方向,每隔400-500毫米安装一道钢带箍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沿所述建筑用梁方向,每隔350毫米安装一道钢带箍。所述钢带箍绕所述建筑用梁的周向闭合将所述钢板带和所述建筑用梁封闭在内,所述钢带箍用打包扣3封口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带加固装置通过钢带箍绕所述建筑用梁的周向闭合将所述 钢板带和所述建筑用梁封闭在内,这样不需要对建筑用梁进行较为严格的表面处理具有加固效果好、施工方便、耐久性好、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实施例供一种钢带加固装置中,所述钢板带材质为普通钢、不锈钢、碳纤维或者铝合金,所述钢板带用环氧砂浆粘贴在所述建筑用梁上。
本实用新型是实施例供一种钢带加固装置中,所述钢带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钢带层41、第一粘合剂层42、中间加强层43、第二粘合剂层44和第二钢带层45,所述中间加强层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和纬纱均为高强度复合纱线,所述高强度复合纱线包括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所述第一钢带层的厚度为0.4~0.6毫米,所述第二钢带层的厚度为0.6~1.0毫米。本实用新型中的钢带板本结构简单合理,强度高,厚度薄,能够充分满足要求。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开创建(北京)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开创建(北京)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65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