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急式充气救生衣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6428.7 | 申请日: | 2014-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62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镛 |
主分类号: | B63C9/125 | 分类号: | B63C9/125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急 充气 救生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生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应急式充气救生衣,更具体的说,在日常衣物增添夹层应急充气功能。
背景技术
不会游泳的人不慎跌入水中,会造成生命危险。市面上救生衣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是既平时可穿戴在身上方便又能落水后自动充气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应急充气救生衣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的救生装备给落水者,以争取救援时间,装置安全、简便,实用性高,成本低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急充气式救生衣,包括面料层和内衬层,还包括设置在面料层和内衬层之间的气囊、第一储物腔、第二储物腔、隔板,其连接关系是:气囊与第一储物腔连接为一体且连接面处设置有穿透的小孔,第一储物腔与第二储物腔连通处设置隔板连接形成两个独立的密闭空间,隔板位于第一储物腔与第二储物腔的连接处设置的滑槽内,隔板为硬质橡胶,隔板与滑槽紧密贴合(以保证第一储物腔与第二储物腔能各自完全密闭形成独立腔室),隔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暴露在第一储物腔和第二储物腔外的环形拉环,拉环与救生衣面料层间设置限位孔,拉环位于限位孔内,面料层的外表面设置拉链,一方面用来隐藏拉环以避免拉环暴露在救生衣外表面,另一方面用来更换新的气囊、第一储物腔及第二储物腔,第一储物腔、第二储物腔中分别装有接触时能产生气体的不同物质。
所述的气囊材质为橡胶,气囊为密闭的环形,充气后与轮胎内胎的形状相同。
所述的气囊内在第一储物腔与第二储物腔内物质不接触时为压缩的真空环境,以减少气囊的体积。
所述的隔板的一端与滑槽的一端通过0.3-2mm的橡胶膜密封固定并在橡胶膜上设置撕裂槽,外力拉动隔板的时候,橡胶膜沿着撕裂槽被撕破,隔板与滑槽之间填充防水胶带使隔板既能在滑槽内滑动又能密封隔板两边的腔体。
所述的第一储物腔内装有过氧化钠,第二储物腔中装有饱和食盐水。
生成O2:
所述的过氧化钠质量为78g(约1mol)和18g(约1mol)水,接触后能放出约12L氧气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紧急情况下,摸到拉链的位置,抓住隔板上的拉环,将拉环使劲往外拉,拉环沿着滑槽滑动,使第一储物腔内的物质与第二储物腔的物质接触,产生气体,气体通过第一储物腔与气囊接触面上的小孔进入气囊,气囊被气体充起来后产生浮力。平时换洗衣物时,将拉链拉开,将气囊、第一储物腔、第二储物腔等取出置于常温(20-25℃)遮光的密闭空间或者置于浸没于水中,尽量避免置于高温环境中、避免有明火的地方,橡胶材质的气囊等物定期检查密闭性,每隔一年必须更换新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应急充气救生衣的优点是:气囊的形状可与轮胎相同,加工时可以采用现有的工艺和机器,加工方便,可配合市面上的普通夹克外套等使用,同时能在水中放出气体,形成救生衣。可以快速充气形成救生衣,有效保证人员安全,及时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 为一种应急式充气救生衣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的A-A向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3为一种应急式充气救生衣中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面料层,2—内衬层,3—气囊,4—第一储物腔,5—第二储物腔,6—隔板,7—小孔,8—拉环,9—限位孔,10—拉链,11—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 一种应急充气式救生衣包括面料层1和内衬层2,还包括设置在面料层1和内衬层2之间的气囊3、第一储物腔4、第二储物腔5、隔板6,其连接关系是:气囊3与第一储物腔4连接为一体且连接面处设置有穿透的小孔7,第一储物腔4与第二储物腔5连通处设置有密封隔板6连接形成两个独立的密闭空间,隔板6位于第一储物腔4与第二储物腔5的连接处设置的滑槽11内(如图3所示),隔板6为硬质橡胶,隔板6的一端及外壁与滑槽11紧密贴合,隔板6的另一端设置有暴露在第一储物腔4和第二储物腔5外的环形拉环8,拉环8与救生衣面料层间设置限位孔9,拉环8位于限位孔9内,面料层1的外表面设置拉链10,一方面用来隐藏拉环以避免拉环8暴露在救生衣外表面,另一方面用来更换新的气囊3、第一储物腔4及第二储物腔5,第一储物腔4、第二储物腔5中分别装有接触时能产生气体的不同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镛,未经王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64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