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端板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40914.8 | 申请日: | 2014-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7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 发明(设计)人: | 钟阳;李照德;何喜;潘文;蒋彪;郭兆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兆泉 |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 地址: | 650226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基础用的改良端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桩基础的上下端板连接采用焊接方式或弹簧锁片与连接块的连接方式,但都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其中焊接堆焊层数和停8分钟再沉桩皆未做到,弹簧锁片与连接块为自由节式连接,不抗震。
另外,施工过程中端板连接处压坏的现象常发生,原因就是桩套箍影响了此段混凝土的密实度。桩套箍的作用是防止焊接电弧烤爆桩体及防漏浆。实际施工中设置桩套箍的防漏浆效果不好,出现蜂窝造成的质量事故较多。
还有,在生产车间里,设置桩套箍的一段绕筋常坏,需要重新绕好和焊好,可是,由于桩套箍的妨碍,无法修复,不能保证绕筋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改良端板连接结构,由于采用了导向抗剪销快速导向以及上下端板通过专用高强度螺栓螺帽连接件联接,所以不需要桩套箍在张拉板和端板连接处也可有效防漏桨,而且更容易做到。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改良端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对齐的上下端板的张拉孔(4)内放置导向抗剪销,所述的导向抗剪销有直径不同的过盈配合圆柱体部份(1)、动配合圆柱体部份(2)和导向圆锥体部分(3),过盈配合圆柱体部份(1)连接在其中一个端板的张拉孔(4)内,动配合圆柱体部份(2)及导向圆锥体部分(3)在另一个端板的张拉孔(4)内;在上下端板沿圆周边缘分布的若干个外圈螺丝连接孔(5)中通过高强度螺栓实现刚性连接。
所述的上下端板至少在三个张拉孔内放置导向抗剪销。
所述的外圈螺丝连接孔(5)中螺栓采用加长规格的螺帽与之配合相连,提高抗拉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较小直径大拉力的高强度螺栓与加长规格螺帽联接上下端板,增加丝扣接触面积,此螺丝联接件的优点是:减少了占用桩体的横截面积,增加了桩体的刚性连接强度。导向抗剪销的体积小,数量少,成本低,再加上安装在端板已有的张拉孔内,无加工工作量,实现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高效的外圈螺丝连接孔的快速导向对齐。否则,如果用人工对齐,既费力,又太慢,很影响施工速度,另外,抗剪销使端板处获得了良好的抗剪性能,提高了工程质量。
去掉桩套箍,采用螺丝联接件,能提高此段混凝土的密实度,避免蜂窝事故的发生,在生产车间还能及时修复好绕筋松脱现象,提高绕筋质量。
去掉桩套箍,不但降低了端板成本,而且在张拉板和端板连接处设密封还更容易做到,而且易放料、易修复绕筋,提高了端部混凝土密实部,从而提高了桩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导向抗剪销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放置导向抗剪销的桩体端板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桩体端板局部示意图。
图4为高强度螺栓螺帽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圈螺丝连接孔的专用模具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上述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这种改良端板连接结构,导向抗剪销由直径不同的过盈配合圆柱体部份1和动配合圆柱体部份2、及导向圆锥体3构成为一体。把导向抗剪销过盈配合部份1打进已压入地下的桩端板的张拉螺孔4内,形成动配合圆柱体部份2和导向圆锥体3露出在下端板的端面。当上端板随另一桩体落下时,其上的原有张拉螺丝孔4对准已压入地下的下端板上的导向圆锥销3的尖端落下,则上下两个端板圆周上所有外圈螺丝连接孔5便迅速全部对齐,将所有对齐的外圈螺丝连接孔中安放高强度螺栓并拧紧,即完成了上下端板的连接全过程。上下端板的连接处如果采用耐温、耐磨、耐腐蚀的编织物包裹则连接效果更好,编织物还可反复使用,降低成本。
桩体端板边缘的外圈螺丝连接孔5的预留,是放置反复使用的专用模具6实现的,图5所示的专用模具6采用坚硬木质材料、钢材、橡胶、废旧轮胎、耐温塑料、树脂碳纤维等。由于该专用模具6体积小及反复使用,所以成本不高。
对于生产好的桩,采用快速工具取出专用模块6。
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混凝土齿形桩、圆桩、方桩及其它任意几何体预制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兆泉;,未经郭兆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09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