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26165.3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9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曾令军;胡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日趋发展,移动终端已经进入触摸屏的时代,现在移动终端上安装有多个传感器,采用传感器采集信号并经过进一步的处理,来实现各种功能,以便为用户提供各种体验。
下面针对几种传感器进行介绍:光线感应器,通过感知光线强度来自动化控制屏幕亮度;距离传感器,向外发射光脉冲,并依据光脉冲从发射到被物体反射回来的时间,计算传感器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移动终端中还有类似光线传感器和距离的传感器的一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需要依赖于外部射入光线或者需要向外部发射红外线、光脉冲等信号,所以这些传感器不能完全封闭在移动终端内部,遮挡传感器与外界交互的窗口。因此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上开全透或者半透的开孔,将传感器设置在开孔下部,这样便会使得传感器既能接收外部光线,又可以向外部发射信号。
由于移动终端上一般都有听筒开孔、摄像头开孔等,再在移动终端屏幕上开孔,使得移动设备的集成度较低,并且设备前置面板的整体较为凌乱,导致用户体验不好。因此现在需要一种新型的方式放置移动终端的开孔传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传感器设置在听筒开孔和/或麦克开孔内,无需在设备前置面板上另外开孔,使得移动设备的集成度较高,并且用户体验较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传感器和设置于移动终端设备前置面板上的听筒开孔,所述传感器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部与所述听筒开孔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传感器包括感知光线、位置、或距离的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包括:
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和光电感应器的任意组合。
优选的,还包括受话器,所述受话器与所述传感器层叠设置,且所述传感器位于受话器与听筒开孔之间。
优选的,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传感器与受话器之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延伸出所述传感器,且在支撑板的延伸部分设有第一通孔。
优选的,还包括:
与所述支撑板垂直相连,且在所述第一通孔一侧与所述传感器贴合的听筒导声件。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与受话器在水平方向上平行设置。
优选的,还包括:
与所述受话器相连,且设置于受话器与所述听筒开孔之间的泡棉。
优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传感器之上的传感器保护壳,所述传感器保护壳与所述传感器对应位置上设有凸起,所述传感器保护壳在所述凸起一侧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通孔。
优选的,还包括:
设置于传感器保护壳上,与所述凹槽相互配合的防尘网。
优选的,还包括:
与所述传感器保护壳相连听筒装饰件,所述听筒装饰件上设有与传感器保护壳凸起配合的第三通孔,且所述听筒装饰件上与所述凹槽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利于出声的第四通孔或者蜂窝状孔集。
优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传感器之上的传感器保护壳,所述传感器保护壳上与听筒导声件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利于出声的第四通孔或者蜂窝状孔集。
优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传感器之上的传感器保护壳,所述传感器保护壳上与受话器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利于出声的第四通孔或者蜂窝状孔集。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传感器保护壳与所述传感器之间,与所述第四通孔或者蜂窝状孔集对应位置上的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听筒装饰件包括:
金属材质或塑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听筒装饰件与所述传感器保护壳采用双面胶或胶水的方式相连。
优选的,当所述听筒装饰件为金属材质时,所述听筒装饰件与所述传感器保护壳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相连。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保护壳的材质包括:
亚克力、聚碳酸酯、丙烯-丁二烯-苯二烯共聚物或玻璃。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传感器和设置于移动终端设备前置面板上的麦克开孔,所述传感器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部与所述麦克开孔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传感器包括感知光线、位置、或距离的传感器。
优选的,还包括:
麦克,所述麦克与所述传感器并排放置。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传感器和设置于移动终端设备前置面板上的麦克开孔和听筒开孔,所述传感器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内部与所述麦克开孔和听筒开孔对应的位置上,所述传感器包括感知光线、位置、或距离的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61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宽动态枪形摄像机的排线槽板
- 下一篇:一种PCM汇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