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消除静电的二极管三极管外观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25316.3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1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邵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9 | 分类号: | G01N21/89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詹权松 |
地址: | 629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静电 二极管 三极管 外观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消除静电的二极管三极管外观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二极管和三极管都是半导体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遥控系统、光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二极管和三极管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产品可能会因为人为因素或机器因素等,出现产品刮伤或其他外观上的损伤。
传统的外观检测,一般是在包装后,通过人工对产品进行抽检,由于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疲劳度,长期检测后,必然会使得有些产品外观即使出现不良,也未被及时的挑捡出来;另外,检测到外观不良的产品时,为了将不良品挑出,需将包装带上的塑胶撕开,拣出不良品,不仅浪费人力、时间,且操作麻烦。进一步的,生产厂家也出现了一些半自动化的设备,通过人工将待测的产品放到显微镜下,通过与显微镜相连的显示器,将外观图像显示出来,通过人为辨别产品是否外观合格,这样,虽然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人为因素较大,无准确的判别标准,检测不够准确,且效率低。
由于前序工序会导致二极管三极管带有静电,经常使二极管三极管因为静电而损坏,对产品的质量影响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消除静电的能消除静电的二极管三极管外观检测系统,不仅使工作人员实时掌控产品外观情况,能及时的将不良品剔除,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通过设置接地的金属条能够消除前一步工序残留下的静电,保护产品免收静电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能消除静电的二极管三极管外观检测系统,它包括流水线传送履带、远动单元、摄像头和不良品盒,所述的传送履带上设有与二极管三极管尺寸相匹配的凹槽,凹槽两侧分别设置有金属条,摄像头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安装于凹槽正上方,摄像头和运动单元均与外观检测控制器相连,不良品盒固定于传送履带旁边。
所述的运动机构包括垂直移动杆和水平移动杆,垂直移动杆的末端连接在运动机构上的滑动槽内,顶端与水平移动杆的末端相连,水平移动杆的顶端设置有抓取装置。
所述的金属条接地。
所述的抓取装置为机械抓手或真空吸附式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设置了摄像头,能够实施采集图像,对产品的合格性进行判别,及时地剔除不合格品,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2)通过设置接地的金属条,消除了前一步工序残留下的静电,保护了产品免收静电的损伤,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3)检测过程全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检测效率高,节约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送履带俯视图;
图中,1-传送履带,2-运动单元,21-滑动槽,22-垂直移动杆,23-水平移动杆,24-抓取装置,3-摄像头,4-产品,5-金属条,6-不良品盒,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能消除静电的二极管三极管外观检测系统,它包括流水线传送履带1、远动单元2、摄像头3和不良品盒6,所述的传送履带上设有与产品4尺寸相匹配的凹槽7,凹槽两侧分别设置有金属条5,摄像头3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安装于凹槽7正上方,摄像头3和运动单元2均与外观检测控制器相连,不良品盒6固定于传送履带1旁边。
所述的运动机构2包括垂直移动杆22和水平移动杆23,垂直移动杆22的末端连接在运动机构2上的滑动槽21内,顶端与水平移动杆23的末端相连,水平移动杆23的顶端设置有抓取装置24。
所述的金属条5接地。
所述的抓取装置24为机械抓手或真空吸附式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产品完成电气性能检测后,则进入外观检测环节,传送履带1将二极管三极管输送依次经过摄像头3下方,摄像头3对下方的二极管三极管进行图像采集,将图像传输给外观检测控制器进行处理,若被采集的图像没有问题,则不进行动作,若采集的图像存在问题,则停止传送履带1的运动,控制运动单元2将有问题的二极管三极管抓取到不良品盒6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53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同步跟随镜面反射增强机器视觉系统
- 下一篇:洗手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