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LED红外灯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24099.6 | 申请日: | 2014-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7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辉;袁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19/00;F21V23/00;F21W101/02;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led 红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夜视系统领域,特别涉及汽车LED红外灯。
背景技术
汽车夜视系统,利用红外线技术能将黑暗变得如同白昼,使驾驶员在黑夜里看得更远更清楚。近红外光属于非可见光,但是当近红外光源功率密度足够强时,视网膜对强红外光形成显红效应,使得红外光源呈现出可见的红光。汽车车灯法规要求车前不能有红光,车尾不能有白光,以便于区分车头和车尾。近红外LED在夜间会呈现出这种红光,安防领域一般采用“红爆”来描述,波长越靠近可见光的红外LED,“红爆”现象越严重,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红爆现象发生的汽车LED红外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LED红外灯,包括壳体、光源组件和透光面罩,光源组件置于壳体的空腔内,透光面罩固定在壳体上,光源组件包括设有LED红外光源的第一电路板和设有LED可见光源的第二电路板,其中第二电路板靠近透光面罩,LED可见光源的光束与LED红外光源的光束交汇。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LED红外光源的光束经过LED可见光源的光束后发散,可见光源大大减弱红外光源的亮度,使得红外灯不呈现红色,或是只呈现微弱红色,人眼观察到的只是可见光源的光束颜色,从而彻底解决了红爆问题,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一种汽车LED红外灯,包括壳体10、光源组件20和透光面罩30,光源组件20置于壳体10的空腔11内,透光面罩30固定在壳体10上,光源组件20包括设有LED红外光源21的第一电路板23和设有LED可见光源22的第二电路板24,其中第二电路板24靠近透光面罩30,LED可见光源22的光束与LED红外光源21的光束交汇。LED红外光源21的光束经过LED可见光源21的光束后照射,可见光源大大减弱了红外光源的亮度,使得红外灯不呈现红色,或是只呈现微弱红色,人眼观察到的只是可见光源的光束颜色,从而彻底解决了红爆问题,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如图3,所述的第一电路板23的板面竖直布置且其上的LED红外光源21的光束经透光面罩30水平照射,所述的第二电路板24的板面水平布置在第一电路板23靠近透光面罩30的一侧,LED可见光源22的光束沿竖直方向照射。LED可见光源22的光束相当于是布置在LED红外光源21光束传照射路径上的遮挡帘,LED红外光源21的光束必须经过LED可见光源22之后才会照射出去,LED红外光源21形成红光的亮度被LED可见光源22的亮度遮挡,使得行人或者反向行驶车辆的驾驶员看不到红光,彻底解决红外灯易产生“红爆”的问题。
所述的第一电路板23与第二电路板24之间设有聚光透镜25,该聚光透镜25的镜面平行于第一电路板23。LED红外光源21发光角度一般比较大,所以使用LED聚光透镜25将LED红外光源21的发射角变小来满足使用要求。一般在实际的红外光源的前面或者周围增加光束校正装置,将红外光源发出光束的发散角校正到系统设定角度,所以本发明中提高可见光的亮度是通过提高出光镜片表面、反射面表面或者红外光源表面的亮度,实际的情况也可以是这三者的任意组合。
所述的第一电路板23上下两端均固接有板面水平布置的固定板26,两块固定板26上均固设有第二电路板24,两块第二电路板24上的LED可见光源22相对布置。
所述的壳体10上设有散热片12,壳体10的空腔口处朝向外侧延伸出悬伸段13,该悬伸段13上设有三角形的通风口14,通风格栅15固定在通风口14处。如图2所示,通风口14和散热片12之间设有间距,形成空气流通通道,增强散热效果。
所述的壳体10的空腔11内设有装饰盒40,位于装饰盒40边缘处的装饰条41贴靠在透光面罩30上。从透光面罩30的外侧面可以观察到装饰盒40的装饰条41,起到美化车灯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4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排量发动机可变进气歧管
- 下一篇:一种过氧化氢辅助点火装置及涡喷发动机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