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22705.0 | 申请日: | 2014-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5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平;周海宇;杨晨晖;张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克平 |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3430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颈椎 前路 融合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颈交界区及寰枢椎腹侧病变已逐渐被更多的患者及医务人员所认识,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寰枢椎脱位,以及齿状突骨折、上颈椎腹侧肿瘤、结核、基底动脉下段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的动脉瘤等常常因齿状突陷入颅内,或因上颈椎腹侧病变压迫延髓-颈髓腹侧引起患者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经口咽及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处及上颈椎腹侧病变,始于20世纪10年代,但由于担心术中显露困难,术后容易感染及其他一些技术问题,未能普遍推广。近年来,由于手术器械和显微外科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该入路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颅颈交界处及上颈椎腹侧病变病变切除后上颈椎不稳,必须重建上颈椎稳定性。既往因寰枢椎解剖的特异性,上颈椎前路直接融合困难,且无合适的融合及内固定器选择,固定多采用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以及一期或二期后路寰枢椎或颈枕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式融合固定,但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对于上颈椎腹侧多节段病灶切除者无法同时重建椎体及融合固定,而单纯进行后路固定,对于多节段病灶切除者可能后方的内固定结构承担的张力过大,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寻找一种适宜的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包括主体1、顶翼2、尾翼3,其特征在于,主体1一端为上部,另一端为下部,所述的主体1,其具体为四壁为镂空网状的管状体,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横截面为椭圆形,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两侧薄壁水平高度高于中间位置处水平高度,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和下部管口处一周均匀分布有锯齿,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一侧设置顶翼2,下部一侧设置尾翼3,所述的顶翼2和尾翼3上至少有两个通孔。
所述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1、顶翼2、尾翼3,其材料均为钛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实用可靠,本实用新型符合人体上颈椎解剖结构,能够配合经口咽及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寰枢椎腹侧病变或同时累及下位颈椎长节段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术后同时行上颈椎前路融合及内固定,联合后路颈椎钉棒固定融合或枕颈固定融合可获得即刻稳定,该发明固定牢固,融合成功率高,避免了单纯前路病变切除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因后方的内固定结构承担的张力过大,应力集中,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又避免了一期联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因病变切除后上颈椎不稳,翻身活动致颈髓损伤的可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本实用新型具有适宜的自身体积,植入方便,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采用钛合金材料制作,生物相容性好,抗磨损强,强度高,既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又能达到满意的融合固定,是目前上颈椎较好的融合内固定的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其中,1.主体,2.顶翼,3.尾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包括主体1、顶翼2、尾翼3。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主体1一端为上部,另一端为下部,所述的主体1,其具体为四壁为镂空网状的管状体,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横截面为椭圆形,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两侧薄壁水平高度高于中间位置处水平高度,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和下部管口处一周均匀分布有锯齿,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一侧设置顶翼2,下部一侧设置尾翼3,所述的顶翼2和尾翼3上至少有两个通孔,所述的主体1、顶翼2、尾翼3,其材料均为钛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克平,未经王克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27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