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应于消落区的梯塘护岸结构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20322485.1 申请日: 2014-06-17
公开(公告)号: CN203866773U 公开(公告)日: 2014-10-08
发明(设计)人: 陈春娣;陈吉龙;默克·科林;温兆飞;吕明权;姜毅;吴胜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E02B3/12 分类号: E02B3/12;A01G25/02
代理公司: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代理人: 赵荣之
地址: 400714 *** 国省代码: 重庆;8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适应 消落区 护岸 结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环境及生态修复领域,涉及一种适应于消落区的梯塘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消落区是指水库、江河、湖泊等水体季节性涨落,使得水陆衔接地带的土地周期性淹没而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三峡工程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349km2)、落差最大(145-175m海拔高程间,垂直距离达30m),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冬季高水位175m运行,夏季低水位145m运行)的消落带。

作为水体与陆岸之间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直接关系到库区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消落带也称泛洪区或缓冲带,因长期自然演化作用,已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高,具备截留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境多样性、审美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库消落区作为新生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生态系统演化方向不明确。退水之后一段时期内不容易建立植物群落,消落区裸露水面,受库岸径流和水库水浪冲击侵蚀,更易形成水土流失、岸体崩塌,不仅不能起到对水体的隔离保护功能,反而会携带更多的污染物和泥沙威胁库区水质和大坝安全,同时产生景观恶化等多种社会生态问题;但是,消落区在夏季退水后,大面积裸露的平缓岸带在成库前为水稻田、农耕地,或为重建岸带湿地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消落区生态系统重建主要集中于植物品种的筛选与配置,栽培养护技术,或是护坡技术。这些措施仅针对消落带自身,而忽略了消落带与上部陆地、下部水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未把陆地、消落区、水体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来看待。筛选出的木本植物面临无法长期适应大幅度水位变化的风险,植物死亡腐烂后进入水体,反而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化消落区、控制面源污染与防治水土流失的梯塘护岸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位于水体与陆地岸带之间的坡地,还包括集水塘、潜水泵、喷水器及输水管道,所述坡地为阶梯结构,相邻两阶梯间的高度差H为0.3~1.5m,阶梯上的梯面宽度L为1.5~15m,所述集水塘设置在阶梯结构上端处,所述潜水泵设置在水体内,所述输水管道两端分别与集水塘及潜水泵相连。

进一步,所述集水塘的水平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所述喷水器为灌溉管路,包括从集水塘内引出的灌溉主管道及并列设置在灌溉主管道上的多根支管,各根支管上并列设置多根小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工程改造,根据消落区的地形结构,将消落区改造成阶梯式结构,并分别在消落区上下端设置潜水泵、集水塘及输水管道,使之形成一个可靠的供排水系统,有效利用了梯田的保水保肥与景观作用,截留、吸收上游营养物与泥沙,调节并改善了上下游水源的循环及利用情况,不仅利于消落区上植被生长,同时可达到水-土高效利用,面源污染防控的作用,解决了消落区易形成水土流失、岸体崩塌等环境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灌溉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该梯塘结构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梯塘结构,包括位于水体区域C与陆地岸带A之间的坡地B(即为消落区),其中坡地B为阶梯结构,与坡地B邻接的陆地岸带A也为阶梯结构(即坡地B与陆地岸带A组成梯田),用于种植植被,既利于保水保肥,且景观效果好,所述阶梯结构上设有两个集水塘1(陆地岸带A与坡地B上各设一个),用于收集上游汇水,所述集水塘1内设有喷水器2及输水管道3,所述水体区域C内设有潜水泵4,所述输水管道3设置在集水塘1底部并与潜水泵4相连通;喷水器2用于灌溉坡地B与陆地岸带A区域上种植的植被,输水管道3与潜水泵4可将水体区域C中的水抽送至集水塘1内,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与净化。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24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