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6930.3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3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宋志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志光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沈履君 |
地址: | 2003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机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通信设备附件,是一种特别功能的多功能手机壳。
背景技术
多功能手机壳是起到保护手机与时尚装饰品的作用,以防硬物在手机屏幕或机身上留下划痕,有减震、抗摔打功能效果,可防止手机不慎掉地手机屏幕等部件损坏。目前做多功能手机壳的材料很多,本方案一般是采用具有减震效果良好的硅胶,硅胶可以防止指甲长时间与按键接触刮花、磨损,有保护屏幕和按键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防滑、减震、抗摔打的作用。
目前,大屏高耗手机成为了手机行业的主导,其电池续航时间不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在使用这样的手机时,总是需要携带充电线/器移动电源来进行充电,十分不方便。如果有时忘记携带充电线,无法及时充电,给正常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为了方便用户随身携带智能卡(交通卡),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将智能卡(交通卡)的外部尺寸做得尽量小,通过在智能卡(交通卡)上开设通孔并在通孔内穿设连接绳或设置类似的连接件,将该智能卡(交通卡)吊挂在于机外壳表面的(一般是侧面的)连接孔上。然而,有些手机的外壳上没有设置连接孔,无法吊挂智能卡(交通卡)。或者,有些用户会进一步在原厂的手机后盖上再套一个保护壳、套,在这些保护壳、套上也可能没有设置吊挂用的连接孔。另一方面,长时间吊挂的智能卡(交通卡)容易丢失,也容易造成表面划伤、缺角等问题,影响美观,因此实际应用的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携带有充电功能部件并集成了智能卡的抗震耐摔的多功能手机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围成用于容纳手机的容纳空间;所述底板具有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和与所述内壁相对设置的外壁;其中所述底板为弧形或平面设计;在所述侧板的非连接端上设有包边,所述包边向着所述底板的中心延伸;蜂窝状结构,所述蜂窝状结构设置在所述内壁上;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设置在所述侧板的四个角内;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内壁上,在所述凹槽内设有凸台,充电条通过所述凸台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外壁或内壁上;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底板连接。
在所述底板的外壁上设有滑槽,所述后盖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底板连接。
在所述底板的外壁上设有铰链,所述后盖通过所述铰链与所述底板连接。
在所述底板的外壁上设有卡接件,所述后盖通过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底板连接。
在所述底板的外壁与所述后盖为一体式设计,在所述后盖的一侧设有插口。
所述充电条包括:充电条本体,在所述充电条本体内设有导电线;连接插头和充电插头,所述连接插头和所述充电插头分别设置在所述充电条本体的两端,所述连接插头和所述充电插头通过所述电线连接;卡槽,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充电条本体的两侧,所述卡槽的位置与所述凸台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充电条本体面向所述凹槽的一侧设有倒齿。
在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手机耳机的插口及摄像头相对应的开口。在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手机的按钮相对应的侧按钮。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通过安置在内壁凹槽内的柔性充电条就能随时为实现手机的充电提供便利条件,可以在有电的场合为手机进行充电。另外,可将智能卡(交通卡)放置在手机壳的底板与后盖之间,在使用时可将后盖与底板分离,从中将智能卡(交通卡)取出,方便使用,而且在存放时,是将智能卡(交通卡)放置在底板外壁的放置槽内,以实现智能卡(交通卡)的固定,加之后盖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形成封闭的空间,能进一步的保证智能卡(交通卡)的稳定性,不会丢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充电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后盖连接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后盖连接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后盖连接实施例三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后盖连接实施例四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后盖连接实施例五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壳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内壁2-侧板3-外壁
4-包边5-放置槽6-后盖
7-蜂窝状结构8-凹槽9-凸台
10-充电条本体 11-连接插头 12-充电插头
13-卡槽 14-开口 15-侧按钮
16-倒齿 17-滑槽 18-铰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志光,未经宋志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69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隐藏式液压合页
- 下一篇:一种隐藏式小角度自动闭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