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6622.0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6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赵鑫;杨家胜;刘海波;张涛;喻飞;郭强;苏毅;李德;张风;张玲丽;马兴均;高峰;隋海明;唐涌涛;苏应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核电站 燃料 能动 持续 冷却系统 | ||
1.一种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包括位于地下洞室内的乏燃料池(1),所述乏燃料池(1)中盛放冷却水(3),所述冷却水(3)将乏燃料组件(2)淹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端封闭、内腔充入工作溶剂的冷却热管(5),所述冷却热管(5)的下端为吸热端(8)、上端为冷凝端(9),所述吸热端(8)浸入冷却水(3)中、所述冷凝端(9)伸入岩体(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端封闭、内腔充入工作溶剂的事故应急热管(4),所述事故应急热管(4)的下端为吸热端(8)、上端为冷凝端(9),所述吸热端(8)浸入冷却水(3)中,所述冷凝端(9)伸入岩体(7)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热管(5)和事故应急热管(4)上均设有散热翅(6),所述散热翅(6)呈片状结构,并与冷却热管(5)和事故应急热管(4)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乏燃料组件(2)位于乏燃料池(1)的一侧,所述冷却热管(5)和事故应急热管(4)位于乏燃料池(1)的另一侧,所述冷却热管(5)和事故应急热管(4)冷凝端正下方的乏燃料池(1)的底部向乏燃料组一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热管(5)和事故应急热管(4)中的工作溶剂为水或甲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散热翅(6)之间的间隔为10~20c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持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热管(5)和事故应急热管(4)冷凝端正下方的乏燃料池(1)的底部的倾斜度为3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662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耐热电缆
- 下一篇:地下核电站乏燃料池非能动分层冷却持续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