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4219.4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95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郭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翼 汽车座椅 骨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汽车的性能、品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很多车辆为了提升座椅的舒适性,都在座椅两侧设有两个侧翼以提供更好的包裹性,使得驾乘者坐在座椅上时两侧的侧翼可以提供头部、肩部支撑。由于两个侧翼是大致垂直于座椅靠背的方向延伸,而侧翼的支撑骨架也是与汽车座椅的支撑骨架固定在一起的,因此一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很容易对人体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汽车座椅侧翼对人体造成损伤的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座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包括座椅骨架和侧翼骨架,其中所述座椅骨架上设有伸出所述座椅骨架的空心的连接杆以连接所述侧翼骨架,所述侧翼骨架上设有用于套接在所述连接杆上的套筒副以将所述侧翼骨架固定在所述座椅骨架上;其中所述连接杆在与所述套筒副接触的部位设有沿所述连接杆的轴向延伸并贯穿管壁的沟槽。
其中,所述连接杆在与所述套筒副接触的部位外表面与所述套筒副之间设有减震环。
其中,所述减震环为塑料环或橡胶环。
其中,所述连接杆在与所述套筒副接触的部位设有至少两条贯穿所述连接杆管壁的沟槽,且所述沟槽相互平行对称设置与所述连接杆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以及套在所述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外的座椅包裹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固定在侧翼骨架的连接杆上设置贯穿该连接杆管壁的沟槽的结构,降低连接杆与侧翼骨架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在发生碰撞导致侧翼骨架受力时能够挤压所述连接杆以发生变形,降低对车内乘员的伤害。这种结构便于实现,且不影响座椅和侧翼的日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圆形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套筒副与连接杆连接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座椅靠背骨架;
2、侧翼骨架;
3、座椅骨盆骨架;
4、套筒副;
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的侧翼是固定在汽车座椅上导致在出现事故时会对乘员造成身体伤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包括由座椅靠背骨架1和座椅骨盆骨架3组成的座椅骨架,还包括侧翼骨架2。
其中所述座椅骨架1上设有伸出所述座椅骨架3的空心的连接杆以连接所述侧翼骨架2,所述侧翼骨架2上设有用于套接在所述连接杆5上的套筒副4以将所述侧翼骨架2固定在所述座椅骨架上。
如图3所示的,在连接杆5在与所述套筒副4接触的部位设有沿所述连接杆5的轴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管壁的沟槽。这样可以降低连接杆5与侧翼骨架的套筒副4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在发生碰撞导致侧翼骨架受力时能够挤压所述连接杆以发生变形,降低对车内乘员的伤害。
其中,所述连接杆5在与所述套筒副4接触的部位外表面与所述套筒副之间设有减震环。所述减震环为塑料环或橡胶环。这样可以提高连接杆5在与所述套筒副4连接的稳固性,以防止影响侧翼的正常使用。
如图3所示的,所述连接杆5在与所述套筒副4接触的部位设有至少两条贯穿所述连接杆管壁的沟槽,且所述这些沟槽相互平行对称设置与所述连接杆上。采用这种多条沟槽的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连接杆5与侧翼骨架的套筒副4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以及套在所述有侧翼的汽车座椅骨架外的座椅包裹材料。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固定在侧翼骨架的连接杆上设置贯穿该连接杆管壁的沟槽的结构,降低连接杆与侧翼骨架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在发生碰撞导致侧翼骨架受力时能够挤压所述连接杆以发生变形,降低对车内乘员的伤害。这种结构便于实现,且不影响座椅和侧翼的日常使用。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42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