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橡胶裂解生产线热能利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02630.X | 申请日: | 2014-06-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0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梁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腾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G1/10 | 分类号: | C10G1/10;C10B53/07;C08J11/10 |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黄有斯 |
| 地址: | 545003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 裂解 生产线 热能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橡胶裂解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将废橡胶裂解生产线产生的高温气体进行回收利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每年都有大量废橡胶轮胎产生,这些废橡胶轮胎埋入地下不但不易降解,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然而废橡胶轮胎又全身是宝,享有“黑色黄金”之美誉;废橡胶中所含12%钢丝是优质弹簧钢的原料,所含28%~35%可还原为炭黑,49%~56%可还原为燃油。目前处理废橡胶轮胎的方法是采用废橡胶裂解设备对其进行裂解,再将所得的钢丝及还原的炭黑和燃油进行回收。现有一种废橡胶裂解设备,该废橡胶裂解设备包括有裂解釜、冷却器和油气分离器,所述裂解釜设有进料口和排气口,所述炼裂解釜的排气口依次与冷却器和油气分离器相连接;所述油气分离器设有排气管,该排气管通过除尘机与排气烟囱连接。这种废橡胶裂解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废橡胶轮胎在裂解反应中生成的油气经过分离得到燃油和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直接向外排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能源浪费;2、加热裂解釜所生产的高温气体通过除尘机直接向外排放,这些高温气体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废橡胶裂解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的废橡胶裂解生产线热能利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废橡胶裂解生产线热能利用装置,种废橡胶裂解生产线热能利用装置包括有裂解釜,所述裂解釜具有釜体和设在所述釜体外的釜罩,在所述釜体的下方设有燃油燃烧器,所述釜体通过设在两端的空心轴装在所述釜罩内,所述釜体其中一端的空心轴通过连接管与设有外层水套的水冷输气管相连通,所述水冷输气管依次与多级冷却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多级所述冷却器的出气口依次与多级油气分离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多级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出油口分别与储油罐相连通,多级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出气口依次通过多个气体过滤器与设在所述釜体下方的燃气燃烧器连通;在近所述燃油燃烧器处设有温度传感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釜体内产生的油气经水冷输气管、多级冷却器和多级油气分离器还原为燃油;从多级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可燃气体经过多级气体过滤器过滤后被送入釜体的下方炉膛内的燃气燃烧器中燃烧,用于裂解反应的加热,降低生产成本;废橡胶裂解生产过程做到连续、封闭生产,生成的油气和炭黑均自动通过各自的输送方式进入下工序;生成的中间产物可燃气体得到回收利用,安全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的废橡胶裂解生产线热能利用装置包括有裂解釜,裂解釜具有釜体2和装在釜体2外的釜罩1,釜体2通过设在两端的空心轴装在釜罩1内,釜体2其中一端的空心轴2-1通过连接管3-1与设有外层水套的水冷输气管3相连通,水冷输气管3与一级冷却器4的进气口相连通,一级冷却器4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二级冷却器5的进气口相连通;二级冷却器5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一级油气分离器6的进气口相连通,一级油气分离器6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二级油气分离器7的进气口相连通;一级油气分离器6和二级油气分离器7的出油口分别通过油管与储油罐8相连通;二级油气分离器7的出气口依次通过一级气体过滤器9和二级气体过滤器10与装在釜体2下方炉膛内的燃气燃烧器1-1连通;在靠近燃油燃烧器1-2处设有温度传感器1-3,当炉膛内的温度达到了200℃,温度传感器1-3发出指令控制燃油燃烧器1-2停止工作,启动燃气燃烧器1-1开始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腾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广西腾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26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