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00939.5 | 申请日: | 2014-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9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善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善泽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一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3 | 代理人: | 秦少林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式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减震技术行业中有多种减震设备,例如:油压粘滞阻尼器和铅芯橡胶减震器等等。但是,现在的减震设备中没有任何一款装置能将油压粘滞阻尼器和铅芯橡胶减震器这两种减震装置的性能结合在一起。另外,现在的减震装置普遍存在减震效果差、自身调节能力差、稳定性差、易损坏等问题,无法满足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的新式减震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减震器包括外套、内套、底座、盖顶、隔盘、叠型弹簧、铅芯橡胶减震器以及弹性胶泥;所述内套为筒状结构,在内部从上至下设有五层横向隔盘;在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隔盘上开设阻尼孔,第二层与第三层隔盘上的阻尼孔位置不同,第三层与第四层隔盘上的阻尼孔位置相同;在上下相邻的两层隔盘之间置入弹性胶泥;在第一层隔盘与第二层隔盘之间的中部区域安装一个铅芯橡胶减震器,在第三层隔盘与第四层隔盘之间的两侧区域安装两个铅芯橡胶减震器;第五层隔盘置于第四层隔盘的正下方,在第五层隔盘的两侧分别与横向“V”字叠型弹簧的开口端连接,叠型弹簧的夹角端铆接在内套内壁上,叠型弹簧的另一开口端安装在底座顶部;内套嵌套安装在筒状外套的内部,在内套的顶口安装盖顶,在外套的底部固接底座,底座与内套通过叠型弹簧连接;在内套与外套之间留有缝隙,在盖顶和底座上均开设出气孔。
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通过隔盘的多层设置,将铅芯橡胶减震器安装在隔盘之间,使隔盘和铅芯橡胶减震器联合发挥出更强的减震吸能作用,并合理的通过隔盘中弹性胶泥的高压缩性给铅芯橡胶减震器提供较大的弹性恢复力。另外,通过叠型弹簧将内外套连接在一起组成整体,保护内部结构不受外界影响,可提高安全性并延长使用寿命。隔盘、弹性胶泥和铅芯橡胶减震器均可提供一个弹性支撑力,使内套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减震功效。而铅芯橡胶减震器在荷载的作用下,铅芯发生屈服,吸收地震能量。由于铅芯具有很好的柔软性,即使受到外力的反复作用,其性能也能得到恢复。荷载结束以后,如果出现残余变形,铅芯再叠层橡胶的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而弹性胶泥也可对叠层橡胶提供一个恢复力,帮助橡胶和铅芯恢复原位。底座上的叠型弹簧将底座与内套连接在一起,当内套受到一个下压力时,叠型弹簧会对内套提供一个向上的弹力,提高缓冲力。而为了保持内套外套之间的压强均匀,在底座和盖顶上开设出气孔,保证了内外套之间的压强平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具有更强的减震吸能作用和弹性恢复力,减震效果好、性能稳定,并能对内部减震材料提供有效保护,提高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简图。
附图标号:1-外套、2-内套、3-底座、4-盖顶、5-隔盘、6-叠型弹簧、7-铅芯橡胶减震器、8-弹性胶泥、9-阻尼孔、10-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简图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减震器包括外套1、内套2、底座3、盖顶4、隔盘5、叠型弹簧6、铅芯橡胶减震器7以及弹性胶泥8;所述内套为筒状结构,在内部从上至下设有五层横向隔盘;在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隔盘上开设阻尼孔9,第二层与第三层隔盘上的阻尼孔位置不同,第三层与第四层隔盘上的阻尼孔位置相同;在上下相邻的两层隔盘之间置入弹性胶泥;在第一层隔盘与第二层隔盘之间的中部区域安装一个铅芯橡胶减震器,在第三层隔盘与第四层隔盘之间的两侧区域安装两个铅芯橡胶减震器;第五层隔盘置于第四层隔盘的正下方,在第五层隔盘的两侧分别与横向“V”字叠型弹簧的开口端连接,叠型弹簧的夹角端铆接在内套内壁上,叠型弹簧的另一开口端安装在底座顶部;内套嵌套安装在筒状外套的内部,在内套的顶口安装盖顶,在外套的底部固接底座,底座与内套通过叠型弹簧连接;在内套与外套之间留有缝隙,在盖顶和底座上均开设出气孔10。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善泽;,未经王善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09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