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股动脉穿刺术后恢复固定按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00577.X | 申请日: | 201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3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殷亚亚;王宇;胡雪慧;杜白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H2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 穿刺 术后 恢复 固定 按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恢复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股动脉穿刺术后恢复固定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介入疗法已成为心内科常用的检查、治疗方法之一。股动脉具有粗大、不易痉挛、体表投影清楚而易于成功穿刺等优点被临床常规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检查治疗,操作方便、快捷。
进行介入治疗的病人,由于介入术前及术中应用抗凝药物及肝素等,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易发生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另外,股动脉穿刺术后病人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并保持同一体位以免牵动穿刺伤口,但由于穿刺伤口需加压包扎,加之患者难以活动下肢,包扎时间越长,发生术后肢体麻木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导致病人舒适度的下降,并有可能发生术肢静脉血栓。
在股动脉穿刺术后医护人员采用压迫止血的方法,在穿刺点近心端动脉上压迫20~30min,确认不出血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制动24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伤口有无渗血。对于患者的穿刺侧下肢,其不能自主活动,为防止下肢血栓的形成,还需医护人员辅助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护理。
现有的术后护理方法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术后对穿刺点的压迫止血是有一定的压力要求的,并需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人工压迫难以长时间维持合适的压力;其次,术后穿刺侧下肢需要一定程度的固定,并以一定的压力对局部进行按摩以防止血栓,目前无有效固定设施,并且按摩费时费力,增大医护人员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股动脉穿刺术后恢复固定按摩装置,能对穿刺患者进行有效、便捷的术后护理。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股动脉穿刺术后恢复固定按摩装置,包括固定板,还包括上腰环和下腰环,上腰环和下腰环上活动式安装有固定器,固定器上设置有压块;所述的固定板活动式安装在下腰环上,固定板上安装有位置可调整的按摩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板为弧状板,该弧状板对应的圆心角度数范围为60°~120°;固定板的凸面上分布有多个用于固定按摩器的固定带,固定板顶端弯折,挂装在下腰环上;固定板在下腰环上设置一对。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器包括弧形压板,压板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挂片,每个挂片的两端均弯折成钩状以套装在上腰环和下腰环上;压板的凹面上设置有可充气的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上固结所述的压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按摩器包括条形带,条形带两端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粘扣;条形带中部设置有板体,板体正面设置有可充气的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上设置有按摩块;在板体背面上安装有振动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腰环和下腰环上均安装有用于调整上腰环和下腰环长度的锁扣。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一个用于给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充气的充气球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采用一体式设备,能同时对患者穿刺部位施加可调节的压力、对患者穿刺侧下肢进行一定压力的固定;
2.能对患者下肢一个或多个位置进行位置可调、压力可调的按摩,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3.结构简单,穿戴方便,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强度,使术后护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和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按摩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上腰环,2—压板,3—固定板,4—固定带,5—锁扣,6—下腰环,7—挂片,8—第二气囊,9—条形带,10—振动器,11—压块,12—充气口,13—板体,14—按摩块,15—粘扣,16—第一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股动脉穿刺术后恢复固定按摩装置,包括固定板3,还包括上腰环1和下腰环6,上腰环1和下腰环6上活动式安装有固定器,固定器上设置有压块11;所述的固定板3活动式安装在下腰环6上,固定板3上安装有位置可调整的按摩器。
传统的股动脉穿刺手术后,穿刺部位的近心端动脉需要人工施压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压迫止血,比较费力;并且长时间压迫力度也难以保证。针对于这个情况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固定器:
如图2所示,固定器包括压板2,由于股动脉穿刺位置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cm~3cm处搏动最明显处,为了有更好的外形适应,压板2为弧形压板2,能更好地与患者小腹适应。压板2两侧分别设置有挂片7,挂片7将压板2固定在上腰环1和下腰环6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05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专用于包皮环切的多功能固定抓钳
- 下一篇:外科皮肤缝合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