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循环膜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3971.7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8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汪德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庆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6052 安徽省安庆市集***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分离过滤技术领域,主要是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
背景技术:
膜反应器在水处理方面应用广泛,目前常规膜反应器在运行中容易导致放置膜组件一侧的水流速度变小,从而导致气液传质效果变差、膜组件堵塞,甚至发生短流现象。因而需要有能改善常规膜反应器内气液传质效果、流态的均匀性以及提高水流速度、抑制膜堵塞现象的发生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其结构改进简单,增设有内套管且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混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抑制膜堵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包括有外筒和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内设置有一内套管,内套管与外筒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所述的膜组件呈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设置在内套管内,所述外筒的下端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外筒的底面两端上分别设有曝气口,两端的曝气口位于内套管的外侧,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内连通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穿过外筒伸出。
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是由PVC板、铁丝网和筛绢(孔径100μm)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改进简单,增设有内套管且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混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抑制膜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内循环膜反应器,包括有外筒1和膜组件2,所述的外筒1内设置有一内套管3,内套管3与外筒1的内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所述的膜组件2呈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设置在内套管3内,所述外筒1的下端筒壁上设置有进水口4,所述外筒1的底面两端上分别设有曝气口5,两端的曝气口5位于内套管3的外侧,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内连通有出水管6,所述的出水管6穿过外筒1伸出。
所述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是由PVC板、铁丝网和筛绢(孔径100μm)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外筒1高1000cm,直径50cm;内套管高50cm,直径30cm;内套管3距外筒内底部15cm;内套管内圆柱形结构的膜组件2上下底直径为20cm,高40cm。在外筒1底部内套管3的外侧设置曝气口5,当操作运行时,在内套管外侧进行曝气,大大改善了混合液供氧条件,使混合液在反应器内形成环流,提高了气液传质效果。
实验过程中,气体由气泵提供,通过曝气口经由气体分布器分散到外筒内中,利用液面和出水管的出水高度差自动出水。
实验所用的模拟工业废水采用进水为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园生活污水,其中初始pH=6.8,COD=408mg/L,TN(总氮)=110mg/L,TP(总磷)=7mg/L。
常规膜反应器与内循环膜反应器处理效果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庆师范学院,未经安庆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39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埋式小型生物接触氧化柱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