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星射流式点火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2843.0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1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沈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玮 |
主分类号: | H01T13/34 | 分类号: | H01T1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星 射流 火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行星射流式点火棒。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使用的点火棒具有下述内部结构:接线螺杆贯通陶瓷内并与陶瓷小头的中心电极,通过玻璃密封料以及金属等填充料在高温下与陶瓷烧结成一个整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电阻性,并且在高温下也能保持这样的稳定电阻特性。在这样的陶瓷结构通过与特定的外部金属外壳结合,通过轴向的外部压力使金属的卷边口包裹住陶瓷,并最终把金属两端通入高压电使外壳薄壁部分发热并通过外部压力使其部位发生形变。在中心电极与金属外壳突出部位形成一定的间隙,当高压电通过这个间隙使其间的气体发生电离最终产生电火花点燃周边的燃油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传统的点火棒点火部位置于整个气缸内部,燃气的点火点往往就是形成的间隙。由于活塞在气缸内部到达上止点过程中,其内部的混合气体形成高压且非静止状态,其按照一定的流体运动轨迹充斥整个燃烧室内,因此当点燃燃气时,燃烧的层燃现象从点火点至活塞环需要的时间内活塞往往早已从最佳爆炸压力下滑至做功环节。这就意味着燃气在燃烧尾并没有完全通过爆炸使整个燃烧最大转化为机械能。这样的点火方式也就造成了燃烧的经济性能没有达到很高的利用,并且同时也损失了一部分的动力性能。
故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设计一款新的点火棒来弥补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行星射流式点火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点火时燃烧的经济性能没有达到很高的利用,并且同时损失了一部分动力性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行星射流式点火棒,包括点火端、延长线以及连接端,该点火端包括:外壳;中心电极,设置于外壳中且与外壳间隔设置;第一电极,设置于中心电极上,且朝向外壳延伸;第二电极,设置于外壳上,且朝向第一电极延伸,与第一电极相对应并与第一电极之间形成间隙;点火点,设置于第一电极朝向第二电极的一侧以及第二电极朝向第一电极的一侧,且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的点火点与设置于第二电极上的点火点之间形成间隙,并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电时在点火点上形成电火花。
进一步,外壳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点火点对应,以使火焰喷出。
进一步,通孔相对于点火点之间的连线倾斜设置。
进一步,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凸起部,第二电极在对应凸起部的位置同样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部。
进一步,相邻的第一凸起部之间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相邻的第二凸起部之间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第一电极设置于中心电极远离延长线的一端的侧壁上。
进一步,中心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第二电极与外壳之间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点火端包括多个相互对应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行星射流式点火棒通过在中心电极上设置第一电极、在外壳上设置第二电极、并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对应位置设置点火点的方式,使得在使用行星射流式点火棒进行点火时更加效率,点火时燃烧的经济性能达到很高的利用,并且不会损失一部分动力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行星射流式点火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行星射流式点火棒沿A-A’进行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行星射流式点火棒沿B-B’进行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中的行星射流式点火棒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行星射流式点火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行星射流式点火棒包括点火端10、延长线20以及连接端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玮,未经沈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28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