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打气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0747.2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7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娣;窦云霞;王传洋;孙立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4B33/00 | 分类号: | F04B3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打气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气筒,特别是一种便携式打气筒。
背景技术
打气筒,也称之为空气泵,用以注入或补充各种轮胎和一些球类所需的空气。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打气筒,不外乎于一筒体内设置活塞推进压缩空气,采用人力抽拉,通过气嘴向轮胎或球内充入空气。此类打气筒因带有较长的筒体,不方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便于携带的便携式打气筒。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打气筒,所述打气筒包括具有气流通道的筒体,所述筒体上设有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第一气腔与第二气腔的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向所述第一气腔单向连通设置,所述第一气腔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向所述第二气腔单向连通设置,所述筒体上还设有能够使得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进入所述第一气腔中的空气压缩机构,所述空气压缩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筒体上与所述第一气腔相连通的活塞腔、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活塞腔中的活塞、用于提供所述活塞沿移动方向弹性回复力的弹簧,所述空气压缩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活塞在所述活塞腔中移动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筒体上且所述操作件按压在所述活塞上,所述筒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气腔相连通的出气管路。
优选地,所述筒体上还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气腔内压力的溢流阀。
优选地,所述筒体呈L形设置,所述筒体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所述活塞设于所述竖直部上,所述操作件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水平部上,且所述操作件抵压在所述活塞上。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操作件为操作把手。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打气筒,通过按压操作件可驱动空气压缩机构,进而使得外部空气压缩后经第一气腔进入第二气腔,继而通过出气管路充入待充气的装置中。该打气筒结构简单,其体积小,便于携带与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便携式打气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便携式打气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筒体;11、第一单向阀;12、第一气腔;13、第二单向阀;14、第二气腔;15、溢流阀;2、空气压缩机构;21、活塞;22、弹簧;23、操作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的便携式打气筒,包括具有气流通道的筒体1,筒体1上设有将气流通道分隔成第一气腔12与第二气腔14的第一单向阀11、第二单向阀13和溢流阀15,外部空气通过第一单向阀11向第一气腔12单向连通设置,第一气腔12通过第二单向阀13向第二气腔14单向连通设置,溢流阀15则用于第二气腔14内气压超过特定值时来溢流泄压。
参见图1所示,筒体1上还设有能够使得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11进入所述第一气腔12中的空气压缩机构2,该空气压缩机构2包括设于筒体1上与第一气腔12相连通的活塞腔、可移动地设于活塞腔中的活塞21、用于提供活塞21沿移动方向弹性回复力的弹簧22,该空气压缩机构2还包括用于驱动活塞21在活塞腔中移动的操作件23,该操作件23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筒体1上,其另一端按压在活塞21的外端上。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中的操作件为操作把手23,打气时通过握持操作把手23驱动其旋转,操作把手23按压活塞21使得活塞21克服弹簧22的弹性力在活塞腔中移动,从而将外界的空气鼓入第一气腔12中,第一气腔12中的压力不断增大,则第一气腔12中的气体通过第二单向阀13进入第二气腔14内。
参见图1所示,筒体1上还设有用于与第二气腔14相连通的出气管路,打气时,在出气管路内插设气嘴,即可通过气嘴将筒体1内的压缩气体充入待充气的轮胎或球体内。
实施例2
参见图2所示的便携式打气筒,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筒体1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呈L形设置,该筒体1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活塞21设于竖直部上,操作把手23的一端转动地连接在水平部上,这样的设置更为美观,便于操作者握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07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