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9076.8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33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林真珠;吴本清;刘映辉;楚阳;陈永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1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溅负压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吸引管,尤其涉及一种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
背景技术
负压吸引管用于连接负压装置与吸痰管,目前使用的负压吸引管结构简单,仅为一中空的管道,吸痰后分离吸痰管时有部分痰液会随分离动作溅出,关闭负压后负压吸引管中仍残存的痰液外流均可能污染周围环境。
负压吸引管需要每天更换,目前在每次吸痰后对负压吸引管末端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几种:①浸泡于消毒液瓶中;②用纱布包裹;③放于干燥容器中;④用一次性手套包裹;但以上方法存在以下缺点:①均较繁琐,且不美观;②消毒液瓶占用地方,若固定不牢易打碎;③纱布或手套、干燥容器均无消毒作用,有可能造成污染;④以上四种方法吸痰管末端易脱出,污染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包括管体和端盖,所述管体的第一端与吸痰管连接,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管体的第一端端面并可与之固定,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内部设置有截流块,所述截流块上设置有防溅凹槽,所述防溅凹槽的凹面朝向所述管体的第二端。
管体第一端内部的截流块起截流痰液的作用,在分离吸痰管与吸引管时可以将痰液截留在防溅凹槽中,从而减少在分离吸痰管时痰液外溅;吸痰操作结束后将端盖上,避免负压吸引管暴露于空气中,防止关闭负压后残存的痰液外 流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进一步,所述端盖的内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可更换的安尔碘消毒液棉垫。
安尔碘消毒液的成分包括酒精、碘伏、洗必泰等,属高效、强力、广谱的消毒剂,对吸引管末端可起消毒作用,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为了在不盖上端盖时将端盖与管体连接,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端盖的固定环。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包括第一短管和第二短管,所述截流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短管内,所述第一短管与所述第二短管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
将管体分为可拆卸的两段短管,在需要对其进行清洗消毒的时候,可以方便的对截流块的位置进行专门的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通过截流块和端盖的作用,使该吸引管在使用时不会使痰液从吸引管中溅出或流出,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障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且较为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包括管体1和端盖2,管体1的第一端与吸痰管连接,端盖2设置在管体1的第一端端面并可与之固定,管体1的第一端内部设置有截流块3,截流块3上设置有防溅凹槽7,且防溅凹槽7的凹面朝向管体1的第二端,端盖2的内侧设置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可 更换的安尔碘消毒液棉垫5,管体1的第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6,环形凹槽6内设置有用于固定端盖2的固定环4,管体1包括第一短管11和第二短管12,截流块3设置在第二短管12内,第一短管11与第二短管12通过螺纹13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带盖的防溅负压吸引管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吸痰操作结束后,将吸痰管从吸引管的第一端拆除,管体1第一端内部的截流块3起截流痰液的作用,可将痰液截留在防溅凹槽7中,从而减少在分离吸痰管时痰液外溅,然后将端盖2盖上,避免负压吸引管暴露于空气中,同时端盖2内的安尔碘消毒液棉垫5对管体1的第二端的端面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因为安尔碘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消毒液挥发后可对管体1的第二端内毒进行一定的消毒处理,防止残存的痰液对周围环境和管体1的污染。在需要对吸引管进行清洗时,可以将管体1拆为两端,着重对截流块3处进行消毒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90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