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简易自来水除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4908.7 | 申请日: | 2014-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6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孝君;贝琰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迈悦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2 | 分类号: | C02F1/02;C02F1/2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3154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易 自来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日常生活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易自来水除氯装置。
背景技术
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用含氯的消毒药剂对自来水进行消毒杀菌,价廉、效果好、操作方便,深受欢迎,全世界通用。但是氯对细菌细胞杀灭效果好,同样,对其他生物体细胞、人体细胞也有严重影响。
每一个家庭都应奉行吃水、用水统一标准,吃水重要,用水同样重要,有条件的家庭都应具备一套净水机。就可以很好地在往后的生活中尽量地避免,停止余氯继续对我们身体的侵害。
自来水中余氯到底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添加氯,作为一种有效的杀菌消毒手段,仍被世界上超过80%的自来水厂使用着。所以,自来水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余氯,以确保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安全。但是,当氯和有机酸反应,就会产生许多致癌的副产品,比如三卤甲烷等。超过一定量的氯,本身也会对人体产生许多危害,且带有难闻的气味,俗称“漂白粉味”。现在,大多数的专家达成共识,使用氯化水和饮用水中有氯化物的确和得癌机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国威斯康辛州医院研究人员发现:自来水中的游离余氯及衍生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致癌、致突变物”,除了饮用从口中进入人体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人们洗脸、洗手、漱口、从皮肤、毛孔、毛发进入人体。据报道,水中余氯及其有毒有害物,80%以上是从皮肤进人体。因此,水中余氯、杂质及管道、水箱等对水质污染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1974年荷兰Rook和美国Belier首次发现预氯化和氯消毒过的水中存在三卤甲烷(THMS)、氯仿等消毒副产物(DBPS),而且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80年代中期,人们又发现另一类卤乙酸(HAAS),致癌风险更大,例如氯仿、二氯乙酸 (DCH)和三氯乙酸(TCA)的致癌风险分别是三氯甲烷的50倍和100倍。迄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在水源中检测出2221种有机污染物,而在自来水中发现65种,其中致癌物20种,致突变物56种。
可以避免自来水中余氯伤害的办法中,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在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开盖静置几分钟,让有害物质充分挥发干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氯对人体的伤害。
人类如果能够免遭含氯水的侵害,其寿命可以延长20-30年,每一个家庭都应奉行吃水、用水同一标准,吃水重要,用水同样重要,有条件的家庭都应具备一套净水机,就可以很好地在往后的生活中尽量地避免,停止余氯继续对我们身体的侵害。目前市场上的净水器大多价格昂贵,一般的家庭难以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简易自来水除氯装置,制造成本低适用于一般的家庭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简易自来水除氯装置,包括壳体、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有若干层疏水透气膜,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壳体分为排气部和过滤部,所述排气部设置于所述过滤部上方,所述排气部内设置有吸气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上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气泵与所述吸气部相连接,所述过滤部设置有发热部,所述发热部上设置有电热丝,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电源部,所述电源部外设置有开关,所述电源部连接有所述发热部和所述气泵。
所述过滤部内设置有若干组过滤网,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甲阀门,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乙阀门,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进水管在所述壳体上的位置比所述出水管在所述壳体上的位置高。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自来水中的余氯通过简单的方法去除,先将水加热升温,促进余氯挥发,再通过气泵将余氯排出,整个过程不会影响水质,不会产生多余的化学物质,安全健康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隔层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隔层俯视图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迈悦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余姚迈悦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49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