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接触氧化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耦合工作的生态浮床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4110.2 | 申请日: | 2014-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2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戴青松;曹文平;蔡浩;王乐阳;王同勋;于焱;贺凤至;宋彦桦;王超;李泳成;刘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1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接触 氧化 大型 水生植物 修复 耦合 工作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染的河道或江河湖库修复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生物接触氧化和大型水生植物耦合工作的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大型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河流和江河湖库的应用已经有许多年,由于其环境友好、管理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和研究,为污染水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中生态浮床技术因为不占用耕地、适用于不同水深的环境、应用效果良好而被视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修复工艺。
但是随着生态浮床研究和工程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缺陷:(1)仅有大型水生植物作为修复力量时,主要依靠植物的同化作用和植物根系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修复效果过于单一和缓慢;(2)植物在冬季枯萎、冬眠和死亡后修复效果停止或出现二次污染。(3)如果污染水体的透明度较低、水体溶解氧浓度过低或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过高,致使浮床植物根系无法呼吸,最终都会使植物枯萎、死亡或二次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浮床的修复和净化效果。
将水处理工艺中的生物填料移入生态浮床中已经成为水环境修复领域常用手段,其基本思路也是将生物接触氧化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相结合。如:李先宁教授将组合式填料悬挂在浮床的下面,提高生态浮床系统的生物量而强化生态浮床的修复效果;罗固源教授将陶粒引入生态浮床中,将植物根系埋设在陶粒中,强化了浮床系统内的生物量,使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增强;黄廷林教授将弹性立体填料悬挂在浮床的下面,提高了水体修复效果因为强化系统中的微生物量;张雁秋教授将稻草作为生态浮床的基质将生物接触氧化和生态浮床修复结合在一起,使修复效果明显提高。以上将生物填料移入生态浮床中都对提高水体的修复效果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为生态浮床的人工强化和干预调控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但是,以往将大型水生植物与人工填料结合时,仅考虑了生物量的提高,即从生物量浓度方面强化了生态浮床的修复效果,而没有很好的利用水生植物的强化生长以达到生态浮床强化净化和修复的效果和思路。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水 生植物的作用,而过于强调生物填料的作用,也就是说克服了上面所述的传统生态浮床的前2个缺陷。以往工艺中将生物填料引入到生态浮床中,其实并没有改善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即前面所述的传统生态浮床的第3个缺陷,这样会导致生态浮床的修复效果不能发挥到极致。
发明内容
为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物接触氧化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耦合工作的生态浮床。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生物接触氧化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耦合的生态浮床,包括网格状浮床床体和嵌入网格状床体中的生态浮床,所述的生态浮床包括桶壁和桶底均布微孔的外套桶和套入于外套桶中的桶壁和桶底均布微孔的内套桶,外套桶和内套桶间留有间隙,在两桶的间隙中充填有陶粒填料、在内套桶内培养有大型水生植物。
所述的外套桶和内套桶上的微孔直径小于陶粒填料的粒径。
所述的外套桶与内套桶间的间留不少于20cm。
所述的外套桶优选直径20cm、高度15cm,内套桶直径15cm,两个桶底间的距离为2.5cm。
所述的陶粒填料粒径优选为2mm。
所述的内套桶和外套桶的微孔交叉分布。
本实用新型将生物接触氧化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即利用以陶粒为主要生物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的传统生态浮床工艺两者的优越性互补。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受污染水体流经陶粒填料区域,经过陶粒区域上的生物膜接触氧化过程、吸附拦截过程对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颗粒物、悬浮物、氨氮等物质进行预先氧化、分解和吸附截留;然后,经过预先氧化、截留、分解进入内桶的水体其透明度、颗粒物、溶解性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少,而且可生物降解性也明显提高,再利用生长效果优良的大型水生植物根系微生物的吸附、氧化、拦截等作用实现深度处理;最后水体还要反向透过陶粒填料层流出,再强化陶粒填料层过滤、氧化作用。实现对受污染水体的三重净化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生物接触氧化过程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巧妙的 组合成生态浮床,组合过程优化利用了生物接触氧化过程和大型水生植物修复效果,充分利用了各自优点,避开了各自缺点。达到了良好的耦合过程,利用陶粒加强了植物净化水体的强度,强化了水体修复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生态浮床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剖面图;
图3是竹子浮床床体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4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工净水草
- 下一篇:一种缺氧-好氧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