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车身线束与车门线束的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4027.5 | 申请日: | 2014-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波;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00 | 分类号: | F16L5/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连接 车身 车门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电气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进步,车载电气设备的增多,线束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中车门上的线束也越来越多,其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正常工作,进而影响整车的性能。车门线束的过孔方式和支架的选取与可靠性直接相关,而车身线束经过车身钣金和门线束对插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最值得去考虑的,其安装位置的选取需遵循以下原则:车门在开关过程中车门线束不会磨损;车门线束的对插插接件可以固定;车身线束连接处的插件可以固定;过孔保护的支架可以固定在钣金上;车身左侧和右侧都能适用;方便拆装。
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支架只注重对于线束的保护,而不注重在两个线束的连接处同时对线束和插接件进行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身线束与车门线束连接的过孔处对线束和插接件进行保护的固定支架,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连接车身线束与车门线束的固定支架,包括管状的支架主体和位于所述支架主体一端的凸缘,所述凸缘向着所述支架主体的外侧凸出,所述支架主体向外伸出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凸缘的下方并与所述凸缘间隔开,所述支架主体向内伸出插接件卡舌。
优选地,所述插接件卡舌位于远离所述凸缘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还向外伸出至少一对支腿。
优选地,每一个所述支腿上具有一个支脚,所述支脚朝着所述支腿的侧面相互远离地伸出。
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凸台位于所述一对支腿之间。
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为漏斗形。
优选地,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凸台两侧开有长槽。
本实用新型利用凸缘和下方的凸台将固定支架卡在钣金过孔处,管状的支架主体保护线束,而插接件在支架主体内部插接后固定在卡舌上,避免线束和插接件受到车门开关造成的磨损。
进一步地,插接件卡舌与凸缘相互远离,使得插接件伸入到支架主体内部,远离钣金过孔,避免了开关门过程中振动造成车门线束与车身线束的插接件脱离。
进一步地,支架主体上的支腿能够对线束起到固定作用,而支腿上相互远离的支脚能够对线束起到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将凸台设置在支腿之间,便于支腿、凸台配合同时夹紧钣金和线束,使得支架主体在过孔中的固定更加可靠。
进一步地,支架主体为漏斗形,便于插入钣金过孔。
进一步地,在凸台两侧开长槽后,在支架主体插入过孔过程中,凸台能够向内收缩,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固定支架的主视图。
上图中标记说明:支架主体1、凸缘2、凸台3、凸台4、凸台5、凸台6、插接件卡舌7、插接件卡舌8、第一支腿9、第二支腿10、第一支脚11、第二支脚12、长槽13、长槽14、长槽15、长槽16。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固定支架主要包括管状的支架主体1和位于支架主体1上端的凸缘2。在接下来的描述中,以朝向管状支架主体1的径向内部为内,朝向管状支架主体1的径向外部的方向为外。其中,凸缘2向着支架主体1的外侧凸出,并且支架主体1向外伸出凸台3、4、5、6,从图2更清晰可见,凸台3、4、5、6位于凸缘2的下方并与凸缘2间隔开,这样在安装时,凸台3、4、5、6与凸缘2一起夹紧过孔处的钣金,将支架主体1固定到钣金上。支架主体1还向内伸出插接件卡舌7和8。在安装时,将支架主体1插入钣金过孔,凸台3、4、5、6与凸缘2一起夹紧过孔处的钣金后,将车门线束和车身线束引入支架主体1的内部,然后将插接件插接,并将插接件固定到插接件卡舌7和8上。由于插接件卡舌位于支架主体1的内部,因此线束、插接件得到保护,避免线束和插接件受到车门开关造成的磨损。
从图1可见,插接件卡舌7和8位于支架主体1上远离凸缘2的一端,即凸缘2位于支架主体1的上端,而插接件卡舌7和8靠近支架主体1的下端,这样,安装完成后,插接件伸入到支架主体1的内部,远离钣金过孔,避免了开关门过程中振动造成车门线束与车身线束的插接件脱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40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