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收放起落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3914.0 | 申请日: | 2014-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4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郑荣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荣武 |
主分类号: | B64C25/10 | 分类号: | B64C25/10;B64C2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636700 四川省巴***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起落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落架,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收放起落架。
背景技术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平民化过程加速推进,多旋翼飞行器即无人机开始在各行各业得以应用,特别是在影像航拍领域尤为广泛。影像航拍需要飞行器安装可收放的起落架,从而避免在影像拍摄过程中,飞行器本身部分机构被摄入画面。
目前,成熟的收放起落架方案较少,而且现有收放起落架存在机构复杂、造价高、承重小、本身重量大、安装复杂、量身定做通用性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收放起落架,具有机构简洁、设计巧妙、造价低廉、重量小、承重大、拆装方便、通用性强和耗能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收放起落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折叠臂、第一锁紧件、控制板和舵机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通过相互接触的一个转动点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固定连接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具有左面和右面;
其中,所述舵机组件包括舵机本体和与所述舵机本体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舵盘;所述控制板与所述舵机本体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向所述舵机本体发送控制信号;所述舵机本体和所述控制板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上;
所述折叠臂包括可折叠的左支臂和可折叠的右支臂;其中,所述左支臂的两端分别记为A端和B端,所述A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左面,所述左支臂的B端设有第一弧形槽口和大转动圆孔,所述大转动圆孔与所述舵盘转动圆心同圆心转动连接,在所述舵盘的底面固定设置第一推柱和第二推柱,所述第一推柱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槽口内部;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锁钩、挂柱和弹性件;其中,所述挂柱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左面上,所述锁钩包括自上而下一体成形的枢接部、弯折部和锁钩部,还包括从所述枢接部向外延伸的自由端;所述枢接部转动安装在所述左支架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锁钩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左支架上;另外,所述第二推柱与所述弯折部相向设置,通过所述第二推柱与所述弯折部的配合,当所述起落架收起到位后,所述锁钩钩到所述挂柱上而将所述起落架锁定;当需要释放所述起落架时,所述第二推柱将所述锁钩推离所述挂柱转动的行程短于所述第一推柱在所述第一弧形槽口内壁可转动的总行程,用于使锁钩提前释放锁定;
所述右支臂的两端分别记为C端和D端,所述C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右面,所述右支臂的D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右支架转动连接;还包括用于当起落架收起或放下到目标位置后,进行机械拉紧锁定的第二锁紧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左支架上还设置有具有第一弧形凹槽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右支架上还设置有具有第二弧形凹槽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折叠臂的闭合部设有圆弧接触面;
当起落架放下并锁定后,所述折叠臂的圆弧接触面与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紧密接触。
优选的,设点A为所述锁钩与所述左支架之间的旋转点,点B为舵盘旋转点,点E为锁钩挂钩开口中点,D为锁钩挂钩开口宽度;
H:点A到点E之间的中线高度;
W:点B到锁钩中线的垂直距离;
H3:点B到点A所在水平线的垂直距离;
BD:点B到第二推柱中心的长度,即舵盘有效旋转半径,BD=BC;
∠a:起落架收起锁定时,第一推柱中心到舵盘转动圆心的直线连线与支架顶垂直线的夹角;
∠b:第一弧形槽口开口角度;
W3:当舵盘顺时针旋转,推柱从C位置移动到D位置,实际横向移动的绝对距离;则上述各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W1=sina×BC
W2=sin(a+b)×BD
W3=W2-W1=sin(a+b)×BD-sina×BC
H4=cos(a+b)×BD
H5=cosa×BC-H4=cosa×BC-cos(a+b)×BD
H2=H5
H1=H3+H4=H3+cos(a+b)×BD
D1=D×H1÷H
D2=D×(H1+H2)÷H
W3>D1
G点到A点所在水平线的垂直距离=H3+H4=H3+cos(a+b)×BD,G点到直线AE的垂直距离=W-W2-r+D1÷2=W-sin(a+b)×BD-r+D×H1÷H÷2;r为第二推柱半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荣武,未经郑荣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39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旋转扑翼飞行器
- 下一篇:一种龙骨帆船的自动控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