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73467.9 | 申请日: | 2014-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3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刚;谭德强;邓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0 |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4 | 代理人: | 唐强熙 |
| 地址: | 5283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水壶 发热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具体是一种密封性好、美观的发热盘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陶瓷电热水壶,发热盘固定结构有采用贴胶技术的方式,也有采用扣位的方式,还有采用的是螺钉固定结构:他们都是有以下缺点与不足的:贴胶技术:不可维修、生产效率低、异味大等;扣位方式:因陶瓷的生产工艺水平不高,尺寸要求很难控制到位,所以装配成品的报废率高,漏水严重;螺钉固定结构:外观不好看,装配团难,容易压碎陶瓷。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385651A于2013年11月13日公开一种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包括壶体、位于壶体内的发热盘,壶体的底部设有向内折弯的台肩,其特征是发热盘夹紧设在上固定圈和下固定圈的连接处之间,上固定圈和下固定圈固定连接在台肩上,上固定圈与壶体及发热盘之间通过密封元件紧固。该实用新型通过将上固定圈挤压变形后从壶体底部装入,再利用密封圈的弹性变形将上固定圈夹紧在台肩上,在上固定圈与下固定圈锁紧的同时将发热盘紧固密封。该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因此;且存在两处出水口,密封性不好,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拆装方便、无异味、生产效率高、装配合格率高、美观、成本低、密封性好的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包括陶瓷壶身、密封圈、发热盘组件和支架;其特征是支架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扣在陶瓷壶身内部下方设置的环形凹槽上;所述凸块上方设置环形凸块,所述发热盘组件设置于凸块和环形凸块之间;所述密封圈置于环形凸块和发热盘组件之间,通过挤压密封圈,实现密封。
所述凸块往外延伸的设置于支架侧面上,且设置有若干个。
所述环形凸块设置于陶瓷壶身内壁,往里连续凸起而成;所述环形凸块与陶瓷壶身至少为一体成型。
所述密封圈截面呈开口P形,顶端设置有覆盖帽往外弧形延伸,水平边和竖边上分别向上、向外凸起至少一根上凸筋和外凸筋。
所述密封圈配合环套于发热盘组件上;所述覆盖帽顶压环形凸块底面,外凸筋挤压陶瓷壶身内壁。
所述支架呈开口圆环形,且设置有若干螺纹通孔,用于装配螺钉。
所述螺钉由下往上贯穿装配于螺纹通孔,底端向上顶压发热盘组件。
所述陶瓷壶身下部、密封圈和发热盘组件对应至少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在支架侧面设置凸块与陶瓷壶身内部下方设置的环形凹槽装配,凸块上方同时设置有环形凸块,发热盘组件环形环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置于环形凸块底面和发热盘组件之间。装配时,螺钉穿过支架,底端作用于发热盘组件;此时,发热盘组件与支架之间产生斥力,由于支架上的凸块扣在环形凹槽上,支架相对于陶瓷壶身处于固定状态,而发热盘组件处于游离状态;因此,在螺钉向上顶压的作用下,发热盘组件向上移动,顶压密封圈于环形凸块底面,实现挤压密封。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拆装方便、无异味、生产效率高、装配合格率高、美观、成本低、密封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3,本电热水壶的发热盘固定结构,包括陶瓷壶身1、密封圈2、发热盘组件3和支架4;支架4上设置有凸块4.1,所述凸块4.1扣在陶瓷壶身1内部下方设置的环形凹槽1.2上;凸块4.1上方设置环形凸块1.1,发热盘组件3上装配有密封圈2,且设置于凸块4.1和环形凸块1.1之间;所述密封圈2置于环形凸块1.1和发热盘组件3之间,通过挤压密封圈2,实现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34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