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电缆固定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0207.6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59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曾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仕得电气(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5/10 | 分类号: | H02G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电缆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金属电缆固定头。
背景技术
金属电缆固定头是一种电气连接器,当电缆要进入箱体(壳体)与里面的元器件连接时,金属电缆固定头用于将电缆和箱体固定在一起,起防尘、防潮、防水以及保护电缆的作用。
目前的金属电缆固定头由迫紧螺帽、丁晴橡胶材料的防水圈、尼龙材料的内装件、金属材质的管状且具有外螺纹的主体、密封件和螺母构成,其中,主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螺纹部,另一端具有第二螺纹部,各个部件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属电缆固定头。具体地,使用现有的这种金属电缆固定头对电缆与箱体进行固定时,首先,将防水圈与内装件接触,一起从主体的第一螺纹部一端插入主体内,这里的内装件作用是便于防水圈安装,接着,用迫紧螺帽抵住防水圈,并拧在主体的第一螺纹部,在迫紧螺帽迫紧部位的作用下,防水圈被压紧,然后,将密封件固定于主体的第二螺纹部一端,将主体的第二螺纹部插入箱体的安装孔内,最后,将螺母拧紧在主体的第二螺纹部上,这样就将箱体壁固定在了螺母与密封件之间。需要安装电缆的时候,将电缆依次穿过螺母、密封件、主体、内装件、防水圈和迫紧螺帽,拧紧迫紧螺帽即可。
但是,发明人经研究发现,防水圈位于内装件与迫紧螺帽之间,内装件与主体之间无密封,而尼龙材料的内装件与金属主体之间的配合根本起不到密封的作用,这样的金属电缆固定头只能起到固定电缆与箱体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密封,导致水容易进入箱体,起不到有效防水的功效。
另外,发明人还发现,因防水圈与主体配合内壁处存在阶梯,电缆穿过主体再进入防水圈时容易受阻,而且电缆容易将防水圈顶出移位,甚至完全顶出脱落,导致安装费时费力。
此外,发明人还发现,现有金属电缆固定头用垫片作为密封件,但垫片受到拧紧挤压时容易发生变形,变形后的垫片无法起到防水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良好能有效防水的金属电缆固定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金属电缆固定头,包括迫紧螺帽、密封圈、呈管状的主体、密封件和螺母;
所述主体的一端具有第一螺纹部,另一端具有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螺纹部之间具有限位端台;
所述密封圈的一端插装于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迫紧螺帽与所述主体的第一螺纹部螺纹配合,且所述迫紧螺帽上具有与所述密封圈的另一端抵接的抵压部;
所述密封件套接在所述主体的第二螺纹部与所述主体的限位端台之间,所述螺母与所述主体的第二螺纹部螺纹配合;
所述密封圈为热塑性弹性体。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密封圈的外壁设置有卡紧凸齿,所述主体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卡紧凸齿配合的卡紧凹槽。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卡紧凸齿沿所述密封圈的轴向延伸。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卡紧凸齿为多个,且沿所述密封圈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密封圈靠近所述第一螺纹部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一螺纹部的一端的外径。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密封圈靠近所述第一螺纹部的一端的内径小于远离所述第一螺纹部的一端的内径。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密封件为O型圈。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主体的限位端台的端面上开有凹槽,所述O型圈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迫紧螺帽的扳手位的摩擦面开设有凹槽。
上述金属电缆固定头,优选地,所述迫紧螺帽的扳手位为六边形,且每边的凹槽数为两个。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金属电缆固定头,使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密封圈实现密封,这种材料的密封圈既容易固定安装又能起到密封的作用,密封圈一方面与迫紧螺帽抵接,另一方面插入主体内部,实现了密封圈两端都能防水的双重保护,使密封圈与迫紧螺帽之间、密封圈与主体之间以及密封圈与电缆之间都有良好的密封,有效的改进了现有金属电缆固定头的防水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金属电缆固定头,密封圈上的凸齿与主体内壁的凹槽配合,密封圈固定于主体内,电缆穿入时不会出现将防水圈顶出移位的现象,安装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仕得电气(杭州)有限公司,未经倍仕得电气(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02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