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68768.2 | 申请日: | 2014-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0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克洪 |
| 主分类号: | B22F3/03 | 分类号: | B22F3/03;H01F41/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胡定华 |
| 地址: | 22132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永磁体 铸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永磁体制造领域,具体来说涉及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
背景技术
永磁体的制造过程涉及将原料制成合金,磨碎,在氢气氛围下制成粉状,混合,压模成型,成型的棒体坯料在烧结炉中烧结成固定形状。压模成型的坯料的质量好坏决定了烧结质量,即压模成型的坯料的均匀度、是否易于分离以及表面毛刺的量会影响烧结后棒体的结构、表面质量和棒体是否容易粘连而不易分离。但是现有的模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因粉料残留而造成合模不完全
如果棒体因表面毛刺过多,而在烧结时出现粘连的现象,会导致废品率急剧上升,从而影响生产质量和成本。棒体是否容易分离取决于在脱模后棒体坯料的分离是否容易分离,并且还要考虑到压模时能否大规模实施,以提高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用于将永磁体原料粉料压模成型,所获得的成型坯料易于脱模,各棒体之间易于分离,分离得到的棒体毛坯表面相对光滑,并且该模具可以并行使用,利于棒体的大批量制造。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包括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在合并时在其间形成永磁体棒体成型空间6,成型空间6之间以间墙7隔开,固定半模的背侧具有后边墙3,并且在侧面具有侧边墙4,活动半模具有活动边墙5,其中固定半模的侧边墙4完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其特征在于,固定半模和活动半模在合模时并未完全合拢,而是于其间存在间隙8,其中在间墙7的间隙中设有隔断件9,而在端部的间隙中设有定位桩10,隔断件9的截面呈锥形并且突出长度不抵达对面半模,而定位桩10是成尖齿形并且突出长度抵达对面半模。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断件9是设置在固定半模或者活动半模上。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桩10是设置在固定半模或者活动半模上。
优选地,所述隔断件9的外形呈刀片状,沿间墙7纵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定位桩10的数量有多个,在端部呈密齿状或疏齿状分布。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合模准确,并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所获得的成型坯料棒体之间容易分离,表面相对光滑,因而棒体坯料规格均匀,烧结后棒体之间的粘连大为减少,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产品质量也获得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定位桩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剖面图。
在图中:1固定半模;2活动半模;3后边墙;4侧边墙;5活动边墙;6成型空间;7间墙;8间隙;9隔断件;10定位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包括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在合并时在其间形成永磁体棒体成型空间6,成型空间6之间以间墙7隔开,固定半模的背侧具有后边墙3,并且在侧面具有侧边墙4,活动半模具有活动边墙5,其中固定半模的侧边墙4完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当两个半模合并时所有边墙围合起来,防止加料时粉料扩散到模具外面,并且提供刮平时的边界。在所有边墙中,固定半模的侧边墙4完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以利于活动半模的定位。
固定半模和活动半模在合模时不完全合拢,而是于其间存在间隙8,以用于粉料在成型空间中流动,并且用于在合模时容纳上次铸型时流散的粉料,以防止不能正常合模。
参见图2,在间墙7的间隙中设有隔断件9,这个隔断件可以在铸型时在两个棒体坯料之间的连接部位留下刻痕,这样在脱模后,相邻的两个棒体可以容易地分离。所述隔断件9可以设置在固定半模上,也可以设置在活动半模上,甚至可以在两个半模上都设置。隔断件9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刀片状,也可以设置成齿状,只要能在压模好的棒体上留下刻痕而利于分离棒体即可。隔断件9的突出长度不抵达对面半模,以在相邻成型空间之间留下粉体流动的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克洪,未经李克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87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相框笔筒
- 下一篇:油田注汽锅炉烟气冷凝器引风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