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双排桩结合斜向锚杆支护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8526.3 | 申请日: | 2014-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5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秦会来;许国光;马程昊;张清林;耿冬青;宋福渊;马庆松;杨春英;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田世瑢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双排桩 结合 支护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基基础领域,涉及一种组合双排桩结合大倾角预应力锚杆的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普通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前后排均为钢筋混凝土桩,可以提供较大的抗侧移刚度,在一定基坑深度范围内,无需锚杆或内支撑,极大方便了坑内施工。对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区需要隔水的基坑工程,往往需增设止水帷幕,增加了施工工序和工程造价。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时,受普通双排桩的变形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制约,普通双排桩将不能采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双排桩结合斜向锚杆支护体系,要解决在地下水位高的基坑工程中,增设止水帷幕施工工序复杂、工程造价高的技术问题,并解决双排桩的变形控制能力和稳定性不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双排桩结合斜向锚杆支护体系,包括前排桩、前排冠梁、后排桩、后排冠梁和连系梁,所述前排桩的主筋与前排冠梁锚接固定,所述前排桩是竖向间隔设置的混凝土桩,后排桩是间隔内插H型钢的水泥土搅拌桩墙,前排冠梁与后排冠梁之间的连系梁为双肢连系梁;
所述组合双排桩结合斜向锚杆支护体系还包括有大倾角预应力锚杆,大倾角预应力锚杆的锚头设置在两个双肢连系梁之间,大倾角预应力锚杆的锚头通过锚墩与后排冠梁连接,大倾角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穿过水泥土搅拌桩墙锚固在深层稳定土体中。
所述双肢连系梁以前排桩的形心和后排桩上的H型钢的形心连线为中线。
相邻两H型钢之间的距离是相邻两前排桩之间的距离的1~3倍。
所述H型钢的上端部穿过后排冠梁并外露不小于500mm的高度,并且H型钢的上端部预留有起吊孔,在支护体系完成预定使用功能后可以起吊回收H 型钢。
所述相邻的H型钢之间竖向间隔设置有1或2道大倾角预应力锚杆。
所述大倾角预应力锚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0~6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后排桩为间隔内插H型钢的水泥土搅拌桩墙,兼作止水帷幕使用,因此联合支护体系具有支挡、截水的双重功效。水泥土搅拌桩墙中的H型钢端部穿过后排冠梁,,外露一定高度且预留有吊孔,方便在使用完成后将H型钢回收,显著降低工程造价。前后排桩形成门式钢架的同时,在后排桩的后排冠梁的侧面设有大倾角预应力锚杆,改善了双排桩支护的受力性状,显著提高了支护体系的抗侧移变形能力,增加了双排桩支护体系适用的基坑深度。无需在坑内再设置内撑或锚杆,方便了施工,提供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适用于软土、粉土、细砂等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且需要隔水的深基坑工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后排桩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1-前排桩、2-前排冠梁、3-后排桩、4-H型钢、5-后排冠梁、6-双肢连系梁、7-大倾角预应力锚杆、8-锚墩、9-自由段、10-锚固段。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4所示,这种组合双排桩结合斜向锚杆支护体系,包括前排桩1、前排冠梁2、后排桩3、后排冠梁5和连系梁,所述前排桩1的主筋与前排冠梁2锚接固定,所述前排桩1是竖向间隔设置的混凝土桩,后排桩3是间隔内插H型钢4的水泥土搅拌桩墙,前排冠梁2与后排冠梁5之间的连系梁为双肢连系梁6;
所述组合双排桩结合斜向锚杆支护体系还包括有大倾角预应力锚杆7,大倾角预应力锚杆7的锚头设置在两个双肢连系梁6之间,大倾角预应力锚杆7的锚头通过锚墩8与后排冠梁连接,大倾角预应力锚杆7的自由段9穿过水泥土搅拌桩墙,大倾角预应力锚杆7的锚固段10锚固在深层稳定土体中。
所述双肢连系梁6以前排桩1的形心和后排桩3上的H型钢4的形心连线为中线。在本实施例中双肢连系梁6的每肢与H型钢4的翼缘间隙量设为30mm左右,即双肢连系梁6的两肢之间的净距为H型钢4的翼缘宽度加上约60mm的间隙量。
相邻两H型钢4之间的距离是相邻两前排桩1之间距离的1~3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85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