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地下建筑物沉降的托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5168.0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7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佘才高;朱斌;杨树才;许巧祥;张柏林;沈晓伟;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34 | 分类号: | E02D27/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1000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地下 建筑物 沉降 托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托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地铁隧道为空间狭长的线形结构,处于饱和软黏土地层的地铁隧道是一种受列车荷载、地质条件、渗漏水、外部加卸载等影响的地下建筑物,因此该处的地铁隧道容易产生沿列车运行方向的不均匀沉降,以至于造成地铁隧道的主体结构开裂、渗漏等结构病害,从而影响列车线路正常运营与结构安全。特别是明挖箱型结构和U型槽结构的地铁隧道,由于其整体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差,更易产生结构开裂,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标准也更高。当沉降影响到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或地铁正常运营时,只能被动采取治理措施,如在地铁隧道的底部注浆从而对隧道抬升或控制沉降增长。事后被动控制沉降的方法成本高,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地下建筑物沉降的托架结构,用于解决降低地下建筑物在施工完毕后容易发生长期沉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地下建筑物沉降的托架结构,包括:对地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进行支承的多个托架,多个托架以直线形式排列在用于建造该地下建筑物而挖成的基坑的围护结构的墙体内侧并且朝着围护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每个托架均通过支承面支承住主体结构的底板并且通过固定面固定在围护结构上。
上述托架为三棱柱体,支承面和固定面为三棱柱体的两个侧面,支承面和固定面所成的二面角为90°。
上述支承面沿围护结构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为1~2m,支承面沿与固定面相垂直方向的长度比围护结构的厚度多100mm,固定面的垂直高度为400~800mm。进一步地,支承面沿围护结构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000mm,支承面沿与固定面相垂直方向的长度优选为700mm,固定面的垂直高度优选为600mm
上述控制地下建筑物沉降的托架结构中,相邻两个托架在围护结构上以预定距离相隔排列。进一步地,上述预定距离优选为2~4m。更进一步地,上述预定距离更优选为3m。
上述托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其固定面通过围护结构内预留的钢筋接驳器或墙体插筋固定在围护结构上。
上述主体结构为箱型结构或U形槽结构。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地下建筑物沉降的托架结构,因为该托架结构中的多个托架以直线形式排列在围护结构的墙体内侧并且朝着围护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这些托架通过支承面支承住地下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底板,通过固定面固定在围护结构上,所以该托架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围护结构的竖向承载力,降低主体结构的形变并减少主体结构的绝对沉降和差异沉降,从而提高了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并提高了围护结构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托架结构在地下建筑物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托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托架结构在地下建筑物上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围护结构1、托架2、箱型结构3、U型槽结构4、托架结构5、底板6和地面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托架结构设置在用于建造地下建筑物而挖成的基坑的围护结构1上,用于对该地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进行支承,以减小该主体结构的绝对沉降和差异沉降。本实施例将采用明挖法修筑而成的地铁隧道作为地下建筑物中的一种进行说明,该地铁隧道的主体结构为箱型结构3。
如图1和图2所示,托架结构5由多个托架2(土建、结构行业常称牛腿)组成,这些托架2以直线形式排列在围护结构1的墙体的内侧并且依次朝着围护结构1的延伸方向延伸,该延伸方向也即地铁隧道的延伸方向。
本实施例中的每个托架2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外形为三棱柱体,该三棱柱体的其中两个侧面分别作为固定面和支承面,固定面通过围护结构1内预留的钢筋接驳器固定在围护结构1上,支承面与箱型结构3的底板6的下底面相接触。由于围护结构1的墙体沿竖直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51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查井盖
- 下一篇:水利工程灌浆施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