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电线路防风偏闪络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4788.2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1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周志成;刘洋;路永玲;谢天喜;高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7/14 | 分类号: | H02G7/14;H01B7/02;H01B7/28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汪庆朋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线路 防风 偏闪络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防风偏闪络保护装置,属于输变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逐渐增多,特别是诸如飑线风等极端恶劣微气象的出现,输电线路风偏闪络问题时有发生。发生风偏闪络的线路有单、双回线的杆塔;塔型有耐张塔和直线塔,耐张塔多集中于跳线对杆塔构架放电,直线塔多集中于导线或金具对塔臂放电。风偏闪络时,发生区域多有强风并伴有大暴雨或冰雹;杆塔放电点有明显的电弧烧痕,放电路径清晰;风偏闪络多发生在工作电压下,一般不能成功重合闸,从而导致线路停运,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另外,根据统计直线塔发生风偏跳闸居多,耐张塔相对较少。
风偏闪络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风偏闪络最直接的原因是导线与杆塔之间由于强风引起绝缘距离不足而导致空气击穿发生放电。传统绝缘子均采用常规瓷、玻璃,在超过设计风速的情况下绝缘子串向杆塔方向倾斜,减少了导线和铁塔的空气间隙距离,当空气间隙距离不能满足放电的最低电压要求时便发生闪络。另外,线路调爬采用复合绝缘子后未进行风偏校核,因复合绝缘子自重较轻即使加上重锤在风偏时摆动幅度大也会造成放电。
目前防风偏技术措施主要采用以下几个:1.采用双联“V”型串配置:将跳线串单联串改为双联“V”型串配置,提高绝缘子抵御强风的能力,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建线路,但不适用于旧线路改造;2.安装重锤:在绝缘子下端安装重锤,通过增加绝缘子的重量限制绝缘子的摆动达到防止风偏闪络的目的。采用安装重锤来改善绝缘子串风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真正控制绝缘子串的风偏。3.安装新型防风偏复合绝缘子:将传统产品的安装方式由“铰链式”改为“悬臂式”,由摆动变为硬支撑,使复合绝缘子由“动”改为“静”。这种方法人为强制固定复合绝缘子位置,在强风作用下复合绝缘子会受到横向切力,长期作用下会加速绝缘子芯棒机械疲劳,从而造成断串事故。
公开号为CN202978174U的实用新型专利案《输电线路防风偏闪络装置》,公开日期2013年06月05日,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防风偏闪络装置,悬垂线夹的外部夹紧耐高压绝缘包覆罩,耐高压绝缘包覆罩有中心孔,中心孔的两端分别固定输电导线左、右耐高压绝缘护套,所述的输电导线左、右耐高压绝缘护套及耐高压绝缘包覆罩的中心孔内穿有输电导线。这种方式局限性在于:该装置中绝缘护套直接暴露在导线毛刺、尖端以及连接金具的尖角区域等所形成的高场强区域,长期作用下会加速绝缘材料老化;另外,该装置未能保证导电与护套的紧密贴合,会造成水分深入,加速绝缘材料的电化学老化。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输电线路风偏闪络发生几率,并具有导线及金具保护功能的输电线路防风偏闪络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电线路防风偏闪络保护装置,包括导线、与导线相连接的金具和输电线路绝缘子,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金具保护装置和位于金具两侧的两个导线保护装置;导线保护装置设置在导线的外侧且与金具保护装置相连接,金具保护装置安装在金具的外侧且与输电线路绝缘子相连接。
上述导线保护装置包括应力锥、包裹在导线外侧用于消除导线毛刺电场畸变的半导电带、设置在半导电带外侧的绝缘护套、填充在半导电带与绝缘护套之间的阻水带和安装在绝缘护套外侧端部的均压环;均压环通过应力锥与半导电带电气连接。
上述金具保护装置包括应力锥、阻水带和安装在两个绝缘护套之间的绝缘护套盒;金具通过应力锥与半导电带电气连接,用于消除所述金具尖端区域场强畸变;绝缘护套盒及金具均通过阻水带与输电线路绝缘子相连接。
上述绝缘护套通过室温硫化硅橡胶与绝缘护套盒实现无缝隙连接。
上述导线为单导线、双导线或多分裂导线。
上述半导电带的厚度为0.2-3.0mm。
上述阻水带的厚度为0.5-2mm。
上述绝缘护套的厚度为5-15mm,长度为2-10m。
上述绝缘护套盒的厚度为5-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47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绞线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缆穿线管的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