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撬装式液体油品或化工品底部卸车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2448.6 | 申请日: | 2014-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7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河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D7/04 | 分类号: | B67D7/04;B67D7/42;B67D7/76;B67D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撬装式 液体 油品 化工 底部 卸车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卸车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撬装式液体油品或化工品底部卸车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槽车底部卸油时卸油鹤管、卸油泵、监测仪表等依次布置,由于占地大,且泵吸入口高,因而会导致槽车内油品不易卸净。
申请号为201220318060.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低温乙烯槽车卸车结构,槽车由液相卸车管路、逆循环管路与屏蔽泵相接,该泵液相出口管路与球罐相接,液相卸车管路包括第一软管、第一金属管,第一金属管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第一软管和水平段之间有第一截止阀,水平段上有安全阀,逆循环管路、液相出口管路中有第二和第三截止阀;第一软管、第一截止阀的直径为100mm;液相卸车管路、逆循环管路之间有逆循环分支管路,该管路一端位于水平段上且介于第一截止阀、安全阀之间,该管路另一端位于逆循环管路上且介于第二截止阀、屏蔽泵逆循环出口之间,该管路中有第四截止阀,该管路及阀的高度低于逆循环管路及第二截止阀,虽然能够确保液相乙烯卸车操作顺利进行,但是该结构仍然相对比较复杂,管路较多,因此使用仍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方便卸车的撬装式液体油品或化工品底部卸车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撬装式液体油品或化工品底部卸车设备,包括:
底卸鹤管:由回转臂和快速接头组成,所述的快速接头设置在回转臂的一端,回转臂经快速接头与槽车的卸车口连接,
泵井组件:包括泵井及测试仪表,所述的泵井与回转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测试仪表集成安装在泵井内,测试泵井的各项数据。
所述的回转臂为三维自由旋转的回转臂。
所述的测试仪表包括液位计、潜油泵及压力表。
所述的液位计设置在泵井内,测试泵井内液体的液位高度。
所述的潜油泵连接在泵井上,该潜油泵与所述的压力表连接监测泵出口输送压力,压力表出口处设置阀门。
所述的泵井底部设置排污管路,该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门。
所述的泵井内还设有过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优点:
1)泵吸入口低,运行更平稳,且更利于将槽车内物料卸净;
2)设备集成度高、布置更紧凑、用地更节省;
3)撬装设备配置完整、安装方便,可根据需要迁移;
4)泵井设置液位测量仪表,可实现自动连锁启停卸车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底卸鹤管、11为回转臂、12为快速接头、2为泵井、3为潜油泵、4为液位计、5为压力表、6为控压阀门、7为排污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撬装式液体油品或化工品底部卸车设备,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底卸鹤管1以及泵井组件。底卸鹤管1由回转臂11和快速接头12组成,回转臂11可以在三维方向上自由旋转,快速接头12设置在回转臂11的一端,回转臂11经快速接头12与槽车的卸车口连接。泵井组件包括泵井2及测试仪表,泵井2与回转臂12的另一端连接,测试仪表集成安装在泵井内,测试泵井的各项数据,主要包括液位计4、潜油泵3及压力表5,其中,液位计4设置在泵井2内,测试泵井2内液体的液位高度。潜油泵3连接在泵井2上,该潜油泵3与压力表5连接监测泵出口输送压力,压力表5的出口处设置控压阀门6,在泵井2内还设有过滤网,泵,2的底部设置排污管路,该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门7。
槽车底部卸车时,槽车内油品通过底卸鹤管1自流至泵井2内,当泵井2内油位到达高液位点时,启动潜油泵3将泵井2内油品增压外送,随着卸油临近结束,泵井2内液位不断降低,当降低至低液位点时停止潜油泵3,卸油结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河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河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2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